来源:南方周末
红白镇:与疫情赛跑
因为地震而被阻隔多日的什邡市红白镇,只匆匆敞开了四天,眼下又再度与外界隔离。与其他许多地方一样,这个小镇,正在打响着一场异常紧迫而艰巨的防疫战
5月20日,来自重庆的志愿者徐光亮离开什邡市红白镇,离开时他发现,小镇已经限制非抗灾人员入内了,除非持有通行证。
因为地震道路不通而阻隔多日的这座小镇,只匆匆敞开了四天,眼下又再度与外界隔绝。地方政府的解释是为保证抗灾交通的畅通,但徐光亮坚信,应与疫情的威胁有关。
他在镇里的抗灾指挥部呆了三天,主要承担尸体掩埋的服务工作。徐光亮说,在那里的每一天,他都比前一天更感受到防疫气氛的紧迫。
监控梨岭之葬
5月17日,海军总医院野战医疗队一行数十人赶到红白镇,他们主要是负责防疫和疾控工作。
在经过了近一周的抢救生者阶段后,抗灾正向第二个阶段,防疫阶段转变,以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从某种意义上说,防止疫情是一场更加性命攸关的战斗。一旦疫情暴发,累及的将不仅仅是劫后余生的百万灾民,还必将牵累十万最可爱的人,以及难以计数的志愿者。
三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成功地阻断了瘟疫发生。汶川又将怎样?
5月15日,卫生部发布《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从疫情监测、食品卫生、尸体处理、消毒处理等9方面给出详细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在震区,防疫工作也迅速展开,不仅是各方专业人员的驰援,用于防疫的设施和药品也蜂拥而入。
红白镇镇口,一个消毒防疫处,几天前还在频繁使用的手工喷雾设备已被崭新的机械化喷雾机所取代。
像是带着某种使命,海军总医院的军医们甫一下车,即不顾风尘劳顿,赶赴当地的一处叫梨岭的地方。
这是一片南向的山坡,地震爆发后,成为当地掩埋尸体的主要场所,至少数以百计的尸体被以单坑单人的方式掩埋。
早期尚允许家属认领尸体,自行处理,甚至为了满足家属祭奠的需要,战士重新起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前两日气温的升高,新发掘的尸体因为高度腐烂和防疫考虑,已拒绝家属私自处理。
这实际上给掩埋工作增添巨大的工作量,在绵竹汉旺等地,处理尸体的方式要简便得多,总是在夜间,以卡车直接运至后山集体掩埋,甚至来不及经家属确认。负责红白镇尸体处理的什邡市疾控中心的一位医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对于灾难后尸体的处理,国际惯例无外三种:一为火化;二为土埋;三为焚烧。
“从纯卫生防疫角度考虑,火化和焚烧都是一劳永逸之法”,但离红白镇最近的火化场位于广元境内,路途遥远,且地震后广青公路红白段一直中断,无法出行;“而焚烧,太挑战中国老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亦不可取”。
土葬掩埋,这一寄予着中国入土为安期待的传统丧葬方式,成为灾难时期几乎唯一的选择。本报记者在绵竹、什邡、北川等灾区采访,所见尸体处理方式无不如此。
按照国际相关标准,尸体掩埋地应至少符合三大标准:一是远离水源地;二是远离人群聚居地;三是深埋,要求入土至少在1.5-2米。
红白镇,山地为多,梨岭成为少数可供选择的地块之一。灾情初期,救人为上,死者不得不为活人让路,匆忙挖就的土坑如今看来颇不规范,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比邻而居的土坑,深则1米,浅则50厘米。
所幸掩埋程序还大体标准,土坑挖掘完毕,坑底施以数厘米厚的石灰粉,尸体连同黄色裹尸袋入葬,再施石灰粉,培土掩埋,再施石灰粉,如是反复。
海军总医院的军医们显然对梨岭颇不放心,埋尸太浅成为不可逆转的错误。作为弥补,5月19日开始,已葬的埋尸坑,进行整体覆土,为了不破坏家属们先前为墓地所做的标记,细心的解放军战士们选择成列覆土,加厚三十厘米。木板做成的临时墓碑,依旧对号入座。
寻找失踪的尸体
梨岭再危险,终究只是可知的弹丸之地,令防疫人员忧心忡忡的是那些不知所踪的尸体。消毒人员为此每半天甚至更短时间就进行一次环境喷洒消毒,实时监控,但腐尸的味道依旧弥漫空中。
空降兵某部官兵至少从5月16日起即开始彻夜清理小镇内随处可见的废墟,力争不留盲点。
镇上最大的金河磷矿家属区的尸体清理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不在废墟堆中遗留一具尸体,地方主事者需统计死亡人数、身份,再一一对应。
金河磷矿医院王院长5月21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家属区,有三具尸体不知所踪,解放军战士已经清理两次,仍未能发现。医务人员对此尤其担心,一具曝露在外的尸体,一旦滋生细菌,再通过老鼠或是蚊蝇传播,则极有可能酿成大祸。
红白镇下辖的山村,因为地震阻隔了交通,解放军尚只能以突击分队的形式徒步进山解救被困群众,而那些山村里不幸殒命的尸体,又是如何处理的?会不会有尸体遗漏野外?会不会成为潜在的污染源?这些都成为目前无法回答的问题。
红白镇境内亦有不少水电站、煤矿、磷矿,在其间工作的外来人口一直是一个无法明确的数字,派出所已经毁了,流动人口资料也已不存,今次地震,有多少人丧生也许永远都不会给出一个确数。
因为有尸体没有找到,为防患于未然,红白镇内展开了地毯式的消毒。什邡市疾控中心配置了消毒粉,50名解放军战士每天三次对所有地面、垃圾进行喷雾消毒。
对于那些人力未及的深山,军方已采用飞机喷洒消毒的方式,红白镇的上空每天至少两次被光顾。30年前,唐山大地震的瘟疫被避免正是得益于空中喷洒的得力。
由于目前最可能出现的是肠道性传染病,疾控中心的专家要求灾区救援部队以及老百姓管好吃的、喝的以及排泄物。垃圾亦集中焚烧处理,同时加大巡诊范围,发放一些预防性的药品。
遏住可能的疫情
要出红白镇,任何人都要经过两道防疫检查:先是消毒液喷洒进出者,以杜绝病毒带出;接着是,携带的财物包裹,均需开包检查,棉制品被要求就地焚烧,只有金属制品方可在消毒后带离。
小镇在封闭多日突然敞开后,潮涌而来的支援者、记者等流动性人口也成为潜在的隐患。
广东军区武汉总医院护理部助理员蒋萍说,目前,救援官兵出现的情况主要是擦伤,还有沾染上尸体而出现的皮疹,另外就是腹泻。针对皮疹,他们主要进行清洁、消毒、随诊,观察是否出现相关的变化。
负责红白镇救援的空降兵某师政治部主任田新说,他们每天要对营区进行三次消毒,负责挖尸体的战士的手套用纯胶手套,保证一天一换,只要接触尸体的,必须清洗—消毒—清洗。
在水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军方让搬尸体战士每天保证洗一次澡,同时熬中药提高免疫力。同为救援部队的深圳特警支队也向当地的村民搜集中草药,熬好后分发给特警以及周边的老百姓。
目前,所有提供给官兵的蔬菜都要进行检测。“如果做到这些,一般传染病不会流行起来。”什邡市疾控中心的一位医生说。
由于其他地方已经出现狗咬人的情况,为了防止疫情出现,负责救援的空降兵某师的官兵在地方公安配合下,随身携带枪支,遇到灾区的狗等动物,在征得主人同意后就地击毙。
蒋萍说,他们重点到营区,反复讲述防疫知识。现在比较困难的是救援的部队、志愿者越来越多,流动人群的加大也让防疫难度变得更大。
截至目前,红白镇尚未出现大规模的传染病例,只有部分皮疹皮肤瘙痒症状,但防疫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这是一场并不逊于地震救援的另一场考验。
悲观者如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蒋萍医生所说,也许只有彻底封山才是最安全的防护措施,乐观者则如辽宁疾控中心一位医生所言,问题不会严重,作为佐证,他甚至连口罩都不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