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小心点,他们是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
———200余名四川伤员转至贵阳救治目击
武警战士、铁路乘务员在一起转运伤者。本报记者赵福中摄
5月2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十天。不断增长的伤亡数字给四川全省卫生系统造成了巨大救治压力,按照统一部署,灾区一部分伤员正转移到四川省以外地区进行治疗。重庆、陕西、贵州、云南、广东等省市已经做好准备并开始接收灾区伤病员。预计到24日,铁路部门将转运灾区伤员3800余名。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进入争分夺秒的征程。
5月22日,由四川德阳开往贵阳运送四川灾区伤员的“救7次”专列于12时22分抵达贵阳火车站,车上的200余名伤员将被迅速转移至指定医院。
11点30分,记者提前赶到贵阳火车站,早已守候多时的医生护士们纷纷踮着脚放眼远望,他们在焦急等待着汶川地震灾区转移出的伤员。来自贵州全省各地医院的200辆急救车辆整齐地排成4列,380名武警战士也紧张准备着。
旁边,十几名手持鲜花的贵阳火车站职工连忙分成三组,“可能还要等一会了,我们准备把鲜花送给来自灾区的群众,他们都是创造生命奇迹的大英雄。”几名女职工微笑着告诉记者。
11点58分,“咣当、咣当”,随着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逐渐清晰,人们不由得紧张起来。“来了,来了。”记者听到急救医生与维持秩序的警察高声呼喊起来,担架、氧气袋、急救设备纷纷变魔术般出现在了医生、护士的手中,而武警战士们也迅速分散等待列车停下,一切准备就绪。
5分钟后,从德阳开往贵阳的“救7次”列车终于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车上的医护人员与家属不停地向车下人群做出“V”字手型。随着列车停稳,分成38个小组的武警战士有序地进入列车内,车站工作人员也迅速冲到车窗前,用锤子将车窗撬开。
“慢点,这是名肋骨骨折伤者,大家小心。”大家“里外合作”,小心翼翼地将这名女伤者抬了出来,“送63号车,快点。”工作人员喊道。伤员和她16岁的儿子的表情十分平静。“谢谢你们,我在车上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感谢党和政府救了我们。”她挥舞着手激动地对记者说,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贵州省急救中心的医生轻轻将她手臂放了回去,告诉她不能过于激动,随后将她送入了预先安排好的救护车。
在现场,记者还见到了来自灾区的小英雄乔康和他的父亲乔明安。14岁的乔康是什邡市云华镇云华中学学生,地震发生后,本可以逃离教室的他毅然返回教室救出自己的三个同学。由于时间赶不及,自己被倒塌的砖石压住,以致失去了右腿。“他伤口现在还很疼,不过到贵阳了,离震区也远了,更放心了!”乔明安凝视着儿子,笑着对记者说。
在出站口,记者遇到了随车救护的18名湖北医疗救援组队员。他们刚刚下车就忙着向交接的医生交代每个病人的病情特点,“每个伤员胸口都有卡片,病情、姓名等基础信息一目了然,我们还要赶回去救助其他伤员,这里就拜托你们了”,留下信任的嘱托后,他们就匆匆离去了。
同样,记者在现场看到,其余列车窗口的“生命接力”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每一位现场救护人员的行动都紧凑、高效。
12点20分,第一批76辆急救车整齐有序地出发了,车上76名伤员将被送到贵州省人民医院进行救治。第二批74辆急救车随后跟进,伤员的转移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13点5分,第二批伤员转移完成,74辆急救车组成的车队缓缓驶出贵阳火车站,朝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驶去。记者按照现场指挥安排坐上了88号急救车。贵阳市交警支队出动500余名警力,对该市交通实行短暂时间管制,优先让急救车辆通行,有力保障了通行顺畅。
13点37分,记者随着陈世芬夫妇顺利抵达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医务人员手捧鲜花夹道对灾区伤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在抬送伤员的楼梯前,细心的院方专门在地上铺上了防滑草垫。
同时,早已准备好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立即将伤员从救护车上转运到各指定病房,医生马上对伤员病情进行了解、检查、换药。
当得知四川地震伤病员即将转运来到,一些住院的病人主动要求出院,把床位留给灾区的重伤员。他们忍住病痛只为一个心愿———“先救地震的伤病员”。同样,医护人员的热情也感动了大家,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李青告诉记者,这次医院组织了200余名医生和800余名志愿者参与照顾汶川灾区转移来的伤员,但是还有很多医院同事自发地前来帮忙。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孙诚谊则表示,院方先将对伤员进行急救,然后组织由20余名一流专家对伤员病情进行集体会诊,保证每位伤员有4名医生、2名志愿者精心照料。在做好医疗救治的同时,积极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确保医疗、护理和心理疏导一步到位。
14点左右,第三批50名伤员被顺利送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医院治疗。至此,这场1000公里的“生命接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本报贵阳5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