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有泪
——记挺进震中映秀镇的某集团军军长许勇
“走!”许勇将军大喊一声,跳下越野车,闪进茫茫雨中。
手中的地图上,一条红线直指映秀———汶川境内离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最近的乡镇,也是南线突进汶川县城的必经之地。
这是5月13日16时30分,地震发生已26小时。通讯和交通全部中断的映秀和整个汶川,依然是让全世界最揪心的“孤岛”。
余震,塌方,暴雨,泥石流……从那一刻起,决定为汶川开辟出生命之路的许勇和他的小分队,就注定要踏上一条生死之路。
■谁说将军不应冲在最前面?!
天摇地动的瞬间,许勇正在四川崇县。
强烈的震动把他和身边的人全部震倒在地。“地震离我们不远!”在迅速作出判断的那一刻,许勇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做好准备,随时出发。21分钟后,接到许勇命令的集团军陆航团4架直升机飞向灾区。
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要求灾区驻军迅速出动,协助地方抗震救灾。
17时,成都军区的命令下达到集团军。许勇麾下三千官兵从各个方向扑向重灾区。深夜,将军赶到都江堰,那台越野车,成了行进中的指挥所。4个小时过去,8个小时过去,震中汶川如何?10万群众是生是死?远在北京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焦急等待来自汶川的消息,正在四川指挥抗震救灾的温总理急需掌握汶川的情况。
空中路线被暴雨和浓云阻断,直升机6次起航,都未能降落。前方道路已完全毁坏,一路路火速赶来的救援大军拥堵在都江堰。
许勇,这个指挥着现代化集团军的49岁将军,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徒步进入。
雨夜中,许勇点兵组成先遣组,炮团副参谋长杨卫东受命带队出征。出师不利。先遣组出发不久,便失去联系。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每一分钟等待,都像一年一样漫长。午后,许勇等不及了,“我去!”手中的铅笔,在军用地图标示映秀的地方戳出了一个大洞。参谋李国事赶紧阻拦:“军长,危险,不能去!”
“谁说将军不应冲在最前面?!”
■冲锋舟逆流中全速前进!
山洪,激流,浓雾,巨浪。
沿岷江逆流而上的冲锋舟,仿佛巨浪中的一片树叶。
这是一条无人走过的水路。但———许勇计算,如果走得通,到达汶川境内的行程至少能缩短5公里。
巨浪,把冲锋舟猛地卷进漩涡,眨眼间,5条冲锋舟中的两条已不见踪影。将军的身边,仅剩三条冲锋舟和33个人了。
湿漉漉的官兵望着身上滴水的军长。
“看我干啥?扶住船舷,全速前进!”
江风回荡在峡谷,吹得人眼都睁不开。许勇紧贴在冲锋舟上,细细搜寻着前进的方向。18时15分,一眼望不到头的乱石滩,挡住了冲锋舟的去路。许勇命令,弃舟上岸。
■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爬到岸边,许勇才发现,这最后5公里,根本没有路。眼前一座连接两山的桥也一断两半,悬在离水面二三十米的地方。
“下!”许勇顺着桥墩滑下,又攀上悬崖。
泥石流早已湮没了悬崖上的路面,有的路基整段整段地被塌下的山体推进了江中。侦察兵出身的许勇在巨石的缝隙中穿梭,队伍沿着军长趟出的路前行。将军那熟悉的身影,成了小分队的移动路标。
余震,暴雨。山体不时抖动,摇摇欲坠的石头随时可能滑落。
“传我命令———贴紧悬崖,拉开距离!”一块石头滚来,战士吴华脚下一滑,许勇猛地把他死死拽住。“危险!”身后的人冲了上来。一双手,两双手,一双双手,拉在了一起。
“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才是真正的军人。”5公里的路程,又整整走了两小时。
20时15分,许勇和小分队抵达映秀。当先期到达的杨卫东从一个个泥人中发现军长时,不禁吃了一惊。直到接过杨卫东递上的鞋,许勇也没想起,自己的鞋丢在哪一段泥泞中了。许勇一边用海事卫星向上级报告灾情,一边指挥部队迅速展开救援。那一束束在夜色中晃动的微弱的手电光,成了灾后映秀的生命之光。这一夜,小分队从废墟中扒出了9名群众。“大军来了,我们有救了!”正在废墟上寻找儿子的老教师王茂乾热泪盈眶。
许勇将军,是进入汶川境内的第一位高级军事指挥员。
■指挥所一定设在最需要的地方
14日上午,集团军两架直升机降落在雨后新开辟的简易起降场上,给震中带来了第一批救灾物资。
许勇匆匆登上直升机。他要确保把自己的大部队投送到灾区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直升机在弯弯曲曲的峡谷中先后飞临汶川、茂县县城上空。
他立即上报了汶川、茂县两地的最新灾情,并最终将自己的指挥部安在了灾情最为紧急的映秀镇。水路、陆路、空路……在指挥部队开通一条条生命线的最初4天里,许勇几乎没有合眼。
■看到待救生命无法停下脚步
第二次回到映秀时,许勇得知,被救出废墟后,那位迎接他们队伍的王茂乾老人的儿子,最终却没能活下来。看着老人落泪,许勇转过背去。他理解一夜之间痛失爱子的痛楚。
就在一个月前,许勇19岁的爱子因癌症离开人世。将军是忍着巨大悲痛赶到一处处更令他悲痛的灾区,走向一处处废墟的。
儿子出生时,许勇在外执行任务;儿子走时,他又在外。生未接,死未送,是将军一生的隐痛。
“灾区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亲人。”许勇说,每当看到待救的生命,每当听到废墟中传来的呼唤,我们的官兵就无法停下救援的脚步。
擦干泪,将军又一次登上直升机,指挥他的救灾大军向边远地区的灾区,向大山深处延伸,延伸……
英雄教师
摘下我的翅膀,送你飞翔
映秀镇小学教师张米亚追记
他是一名平凡的山乡教师,当灾难降临时,却变成了一只令世界仰慕的雄鹰。
这一幕必将长久印在人们心中: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救援者挖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看到一名已经气绝的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孩子活了下来,而雄鹰的“双翼”已然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其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他用尽全力保护孩子
我们只知道这么多:“雄鹰”名叫张米亚,29岁,是映秀镇小学二年级的教师;妻子邓霞和唯一的3岁儿子也在地震中遇难,其他亲人都不在本地。
谁认识张米亚?问了不少人,都茫然地摇头。
张米亚是一个毫不出名的普通人———这是我们的第一印象。
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一个正在挑水的中年人说:“张老师是个性情很温和的人。”中年人告诉我们,小学还有几个幸存的老师和学生留在镇上。我们在一顶简陋的帐篷里找到了8岁的杨茜睿,她恰好是张米亚班上的学生。这个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小姑娘健康无损,正是张老师的保护让她依旧天真活泼地站在我们面前。
“我们怕极了!都想往教室外面跑。”讲起地震时的情形,小茜睿仍惊魂未定,“可是张老师大声喊‘不要慌,都趴在课桌下面’,我们就钻到了课桌底下。前排有人趴得不够低,张老师还去按他们的头。几个同学想往外跑,张老师就一手抱住一个,拼命压在讲台下面。这时候,房子就垮了……”
张米亚的同事贾正秋证实,张米亚的班在二楼,30名学生全部被埋,后来几乎有一半获救,是全校所有班级中获救比例最高的。
“紧急情况发生时,教师的处置方式是孩子们生存的关键。很多获救学生家长,讲起张老师,还感激得掉泪。”贾正秋说。
“张米亚应变能力很强,平时我们打篮球、打电脑游戏,他总是反应很机敏。”张米亚的好友、映秀小学体育教师刘中能说,“但这也许是他最机敏的一次了,我完全能想像他尽全力保护孩子的情景。”
■他用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
通过人们点点滴滴的回忆,张米亚的形象在我们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他的几位同事说:“他那么做我并不吃惊。以他的个性,他肯定先把所有孩子都送出去,自己最后再走,腰上还要夹上两个孩子。因为他平时就很爱孩子。”
映秀小学校长谭国强说:“张米亚是个男老师,照顾学生却比女老师还心细。有的学生走读,下雨鞋子湿了,他就想法找来鞋给孩子换上。”
人们都说,张米亚善解人意,尤其懂得孩子的心理。他生于四川阿坝州著名的红叶风景区米亚罗,名字就由此而来。在家里是独子,三代单传,所以他很了解独生子女特有的孤独、羞涩和自尊。
贾正秋对张米亚最初的了解,正是通过孩子。几年前,贾正秋的儿子刚上六年级,只有十一二岁。她说:“一开始我不明白我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张米亚,整天往张家跑。后来我发现,对那么小的孩子,张米亚却当成一个完全平等的朋友来对待。每次我儿子到他家,他都要泡一杯柠檬茶给他喝,还跟他谈心。我儿子就把他当成了‘哥们儿’。”
■有他在场,就有欢笑
“你喜欢张米亚老师吗?”听到我们这样问,杨茜睿使劲地点头,说:“他每一节课上完都给我们讲笑话。”
“谁见到他都会喜欢的,他就是个阳光大男孩。”同事刘中能这样评论张米亚。在刘中能眼里,张米亚非常活泼开朗,喜欢开玩笑。哪里有他在场,哪里就有欢笑。
张米亚歌唱得很好。地震前半个多月,学校组织老师搞演讲比赛,张米亚的题目是《我爱五星红旗》,讲到结尾突然唱了起来:“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给了全校师生一个惊喜。
去年7月,映秀地区组织了一次歌手大赛,张米亚在数十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仅有的5位晋级者之一。
“那天我们都去现场为他助威,他唱的是刘德华的一首歌。”贾正秋回忆,“他的样子才好笑!前一天打篮球,不知谁一拳打在他右眼上,眼睛肿了,就变成了‘大熊猫’。
他就戴了副墨镜出场,反倒非常帅。我们都使劲为他呐喊加油!”
■他是个心胸开阔的人
阳光的笑容来自阳光的心境。每个熟识张米亚的人都说,他是个心胸开阔、待人宽厚的人。
“好像他的心里从来没有嫉妒。”39岁的贾正秋心直口快,“我和他同教二年级,好多老师都不愿意和我一起教平行班,因为我太好胜了。可是张米亚不在乎,他笑着对我说:‘大姐,没关系,我尽力就可以了。’他对名利看得很淡。”
地震前半个小时,贾正秋瞥见了张米亚步入教室的背影。那一瞬,她回想起了从前张米亚帮她解决教学难题的几个片段。当时她没有料到,那样的情景将永不再来。
映秀小学总共47名老师,生还者只有22人。震后尽管当地政府努力劝大家尽快转移,还是有几位老师坚持留了下来,忍住失去亲人的悲伤,协助救援队伍搜寻幸存者。有时,他们会突然哭起来,但是低头擦擦泪水,又继续在废墟中跋涉。在他们身上,分明也有张米亚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