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防疫人员在映秀镇一处学校的废墟上喷洒消毒水。
逝者已去,劫后重生的人们能否免受疫情侵袭,是摆在灾区面前的巨大难题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磊、戴劲松发自 北川、都江堰 5月19日的北川街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腐臭,这是死亡的气息。
路旁,新的遇难者遗体被尸袋裹着一字排开;不远处,来自绵阳市的卫生防疫人员组成各路小分队,分片包干地在这座被地震完全摧毁的县城各个角落喷洒消毒水、杀虫剂。
烈日映照之下,整座城市被白色笼罩:水泥白墙堆砌的废墟、身着白衣的防疫人员、白色的药瓶、白色的口罩、银色的尸袋。
一切都在暗示,在灾难过去一周后,防疫形势已非常严峻。
设下重重“门坎” 北川县城所在地是整个北川县的门户,是山里六七个乡镇走出大山的必经之路。由于山路阻隔,山里的受灾群众们经过一两天的跋涉,终于涌进北川,再从这里坐车奔向绵阳的救护中心。碰到掩鼻而过的受灾群众,很多人会向他们递上一只口罩。
戴着口罩的呼吸是沉重的,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呼呼的喘气声。也许是进城久了,空气并不像想像中那么恶劣,甚至有人就把口罩兜在了下巴上,只在见到遇难者时再兜上去。
5月19日下午5点多,记者向城外走去,离县城收费站不远的道口边,多了两名专职的喷药人。他们蹲在路边,向每一个路人的脚下喷药。大概是长时间不能站立的缘故,他们的蹲姿有些畸形,但仍没有放过任何一只脚。他们的面前是一条0.5米宽,3米长的水印,远看就像一道出入北川县城的门坎。
这样的“门坎”在前面的收费站还有一道,那是给出入县城的车辆准备的。几乎在灾区的每个城区出入口,都会有几道这样的坎。5月18日凌晨,记者经过江油,看到城边公路上有几十个防疫人员在为每一辆车喷药,腾腾的白雾像是给每一辆车都洗了一个澡。
对从重灾区出来的人而言,门坎则更多。记者在转运受灾群众的码头看到,医生在那儿严密把守,要求他们换上新衣服才能放行,但忙于逃亡的他们哪有新衣服,于是,全身上下就得喷药,连脖子都不放过。
一个安置点的防疫模本 如此严密的防疫已初见成效。5月14日,记者去都江堰时,尸体和垃圾混杂在一起的恶臭还四处蔓延。6天后,路过相同的街道,气味已没那么重,喷洒消毒水的防疫人员也比上次增加很多。在都江堰的各个安置点,防控措施更是相当严密。
映电花园是都江堰几个大的安置点之一,有2400名受灾群众居住其中。进入小区之前,脚要消毒,车要喷药。如果人是从灾区来,全身都要喷药。
进去之后,消毒水的味道更是扑鼻而来,因为消毒水已成为每个帐篷必备的物品。吃饭前均要喷两下,他们都很自觉。这取决于防疫宣传的及时到位,政府不仅将宣传单发放到户,在一些人员无法到达的边远乡镇,还通过空投传单进行宣传,记者在去映秀镇的路上就捡到过。
厕所、垃圾是病菌滋生的温床,处理尤为重要,映电花园两栋安全的居民楼内的厕所仍可继续使用,垃圾则隔离在居住区很远的地方,集中处理,消毒后再及时掩埋。其实,被隔离开的不仅是居住区和垃圾区,还有本地受灾者和外地受灾者。为了防止交叉传染,400名外地受灾群众按照到达顺序住在不同的帐篷中。经过几天的隔离观察之后,发现没有问题才能和家人相聚。
监控包干到户 这场防疫攻坚战是上下一心共同打响的。
5月19日和20日,温家宝总理分别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0次、第11次会议,特别强调做好防疫工作。要求加强疫情监测,建立每日报告制度,分发指导手册,普及防疫知识,防止出现传染病,并抓紧做好遇难者遗体登记、消毒和处理工作。而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千医务大军正行走在巴蜀灾区,黄跃龙就是其中一位。
5月20日一早,这位湖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就和几名同事从彭州市区出发,前往彭州市龙门山镇重灾区进行防疫监控工作。从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安全,内外环境消毒杀虫情况,到厕所搭建和垃圾处理,黄跃龙都要监控到位。
“食堂卫生很重要,安置点人非常密集,一旦出现问题,就很容易造成集体食物中毒。”黄跃龙说,每天,他们都要查看各个安置点有没有腹泻病人、发热病人,以便做到早发现早隔离。
和食品卫生同样重要的还有饮用水安全。“灾区饮用水管道系统已经遭到破坏,现在的急迫任务是恢复供电、供水。”上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琪对《国际先驱导报》说,要组织力量携带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进入灾区,如净水机、过滤膜处理设备,同时还要紧急运送次氯酸钠粉等消毒剂。
尸体的处理亦非常关键。“持续高温将加快尸体腐败。”国家疾控防治中心研究员、环境卫生专家刘秀岩说,地震留下的大量尸体在温度和时间交互作用下,可滋生病毒。埋葬应在深挖的坑内,铺上一层消毒粉,在尸体上再洒一层消毒粉。
第二天,黄跃龙又要启程前往龙门山镇了。“灾区破坏得非常严重,许多动物尸体也要处理,还要落实所有的监控措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搞完的事。”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