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方言心理辅导要翻译语言沟通给医疗工作进度带来困难,网络出现“寻找方言翻译”
张演钦、李汉荣
本报成都讯 特派记者张演钦、通讯员李汉荣报道:“他说的话我有些听得不太清楚,感觉压力很大。
到前天为止,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心理救助专家和志愿者已分20批次共200多人,分赴北川、德阳、绵阳、什邡、都江堰等重灾区开展心理评估和干预工作。更多的民间志愿者,也在行动。不过,心理干预对象所说的各种不同方言给干预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昨天,一支“中国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在华西医院开始针对灾区转移出来的人进行心理干预。这个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队员主要由志愿者组成,之前进行了5天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当然不包括方言听力,但实际上,方言问题被他们作为一个技术问题加以了考虑。
“我是成都人,四川那么大,方言很多,成都之外的很多四川方言我也不懂。”医疗队副队长陈浣洁对记者说。“方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说得一口流利英语和普通话的陈浣洁说,“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个医疗队的队员都是四川人。如果对方讲四川话,我们希望队员也讲四川话。” 队员颜旭是绵竹人,但他说,自己也并非全部听得懂对方的话。记者随队采访见到,62岁的董国元老人是什邡人,他的声音混浊,方言味道很浓,类似董国元老人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
正在绵阳江油市开展医疗服务的广州中山三院心理咨询医疗队主治医师甘照宇告诉记者,方言的确是很大的障碍,正是考虑到语言问题,他们特地做了这样的安排:队员中有三名四川人,三个小组各配备一名。“大部分是慢慢听就听懂了,实在听不懂的,就叫‘翻译’。”
语言沟通,毕竟是心理干预的第一步。现在心理干预工作者除了语言,也强调要辅之以其他手段,如使用更多的肢体语言。“我们有很好的基础。”甘照宇说,队员都是全科医生出身,除了心理治疗,也要进行一般的疾病治疗。昨天和今天,医疗队深入了临时灾民安置点,给他们量血压、治疗疾病甚至做简单的体检。甘照宇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很快就和他们建立了互信。“这的确是我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