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1998年以来在中国的首次救灾行动”
——独家专访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马和励
记者戴闻名
联合国是中国政府的支持者,将从搜救、防疫、环境保护到灾后重建的各个方面提供支持和援助
5月12日以来,位于北京亮马河的联合国驻华代表处工作人员与所有中国人一样,一直处于沉重与忙碌交织的特殊状态。
5月14日一早,联合国驻华代表处给中国各大媒体发出了新闻稿,表示对地震灾情“深切地担忧”,“特别是对受灾人数密切关注”,“已经准备好支持中国政府为受灾人民提供赈灾帮助”。
次日的第二份新闻稿中,他们表示,“正在通过联合国灾害管理小组积极筹措资金和救灾物资,其中包括方便食品、帐篷、棉被、药物供给和书包文具等”,“已经向中国政府提供灾后重建的援助,并且帮助评估环境等其他风险”。
同一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发言人宣布,将从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CERF)里紧急调拨700万美元支持中国政府在四川汶川地震的灾后救援行动。联合国驻华系统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联合国机构庞大、分支众多,调配资金通常需要一定的审批过程,如此的反应速度,在联合国系统中,算是极为迅速的。
5月19日下午,联合国各驻华机构工作人员聚集在北京的联合国大楼前,与全体中国人一起向汶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三分钟。同时,联合国驻华机构在中国为期三天的全国哀悼日中同样降半旗。
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马和励(Khalid Malik)在中国外交部的吊唁簿上写道:“我们的关怀和希望一直伴随着在地震中丧失亲人的朋友们,我们内心的疼痛亦是难以承受。”
5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在举行高级别辩论会前专门举行默哀仪式,悼念地震遇难者。
5月21日下午3点,联合国驻华代表处举行正式仪式,向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移交来自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的款项。最终交给中国政府的款项超过最初的宣布,是800万美元。马和励代表告诉本刊记者,这笔款项将用于五个具有丰富救灾经验的联合国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与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一起为四川灾区的救援努力。
在这笔“中央拨款”的基础上,联合国下属各机构也“各有所出”,追加了第二轮救灾投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把1000顶帐篷、1.5万床毛毯和6万个装有文具的学生书包运往四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自己的应急基金中拨出了10万美元用于救灾协调和进行救灾评估,并向四川灾区提供帐篷、棉被、食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世界粮食计划署则筹集发放了可供10万人维持一周的方便面;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计划向灾区提供净水设备。
由马和励领衔、来自联合国13个机构驻华专家组成的“联合国灾害管理小组”将密切关注四川的灾情和灾后重建,并协调各机构的救援行动。
马和励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这是“联合国自1998年(长江洪灾)以来首次在中国参与救灾行动”,是“中国政府进一步走向开放的表现”。他同时用“杰出”来形容中国政府的救灾努力。
《望东方周刊》:这是不是联合国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救灾行动?
马和励:确切地说,是联合国1998年以来在中国的首次救灾行动,是中国政府进一步走向开放的表现。目前,我们正与中国外交部紧密磋商合作救灾的具体方法。
《望东方周刊》:如何评价中国政府此次的救灾努力?联合国在此次救灾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马和励:中国政府的表现非常杰出,能力很强,我们很有信心。联合国是中国政府的支持者,将从搜救、防疫、环境保护到灾后重建的各个方面提供支持和援助。
《望东方周刊》:你认为目前救灾工作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马和励:救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有组织、有科学规划地开展工作。以联合国为例,我们下属的各机构都非常想提供帮助,但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发挥各机构的特长,并保证他们的工作不会相互重叠,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目前都在加班加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