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于力
在沈阳市抗震救灾医疗队中,有6名女护士,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只有28岁。从踏上绵阳大地的那一刻起,她们就将自己的命运与灾区人民紧紧相连,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朵朵盛开的玫瑰。
48岁的冯桂华是这6个人中的大姐,从事手术室护士工作25年。由于当地余震频繁,绵阳市人民医院手术室从地震发生到医疗队到来前尚未开展手术,冯桂华马上和一同到来的麻醉师谭欣等动手清理现场。很快,绵阳市人民医院第一例手术在冯桂华等人的努力下,在大地震后的70小时内开始了。
在“辽宁援川医疗队党支部”成立仪式上,身处灾区的冯桂华被共产党员们的奉献精神感动着,经过慎重考虑,冯桂华向党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来自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的庞浩频,家中爱人下岗,得脑血栓的公公生活不能自理,12岁的儿子面临着小学升初中,但庞浩频毅然表示:“这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我没有二话,必须要来。”5月16日下午1时25分6.5级的余震,让所有医疗队员真正感受到了地震的威力。当时,庞浩频正在绵阳市人民医院简易的手术室为一名患者施行手术,事后,当有人问到当时是否害怕时,庞浩频坦然地说:“不能因为害怕就扔下患者,自己逃命。”
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急诊室护士张敬伟不停地穿梭在伤病员间,为伤员输液、肌肉注射、换药、生活护理,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每天要做几百次,而每一次的操作,几乎都要蹲下或者跪在地上来操作。
5月21日,对张敬伟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既是她的生日,又是她结婚二周年的纪念日。一大早,张敬伟收到了来自父母、爱人、同事的祝福,队友们要为她准备一份礼物,她却说:“能够来到这里参加抗震救灾,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力,是有生以来收到的最好礼物。”
冯军是6名护士中唯一一个护士长,在救援工作中她摸索建立了一套适应本地特点的护理模式,在原有三查七对制度的基础上,转变工作方法,将核对式改为提问式,由护士报出伤员的个人基本信息,改为由伤员自述必要的个人信息,仅这一小小的措施,确保了输液、处置、注射等基本护理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冯军说,护理工作“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凡琐碎,需要我们做的只是尽职、尽责、尽力”。
王丽是六姐妹中年龄最小的一个,28岁的王丽计划在金秋时节结婚。突如其来的灾难,令她震惊。当单位领导找到她时,她却毫不犹豫地答应参加医疗队。同志们的关心、父母的鼓励,使王丽在登上专机的瞬间,战胜了恐惧,勇敢地踏上了绵阳之旅。
六姐妹中的唯一一名党员肖颖,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医疗队。她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记录她工作的场景:床上、地上、到处是横躺竖卧的伤员,这些伤员没有姓名、没有床号、行动不便,血迹、泥土混合着伤员的呻吟声和孩子的哭闹声,充满这个简陋的帐篷病房。我端着治疗盘,走在患者中间,边走边喊,由于语言差异和震后伤员的恐慌心理,有时叫到名字的和应声答应的往往不是同一个人。
在这种艰苦危险的环境下,六姐妹没有一个人退缩,她们努力着,坚持着,因为她们坚守着一个信念:让受伤的人不再痛苦,让失去亲人的不再悲伤,把我的爱传递给灾区的每一个人,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