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元教学楼花40万加固 每学期组织紧急疏散演习
震后1分36秒全校师生成功疏散
我们学校,无一伤亡!
他所在的中学,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在绵阳周边非常有名。
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第一波震荡过去后,他立即驱车往地处重灾区的学校赶。他惦记着学校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心里最怕的是那栋楼出事。
上世纪80年代中,那栋楼建设时,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断断续续地盖了两年多。到后来,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老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当时,他还是普通教师。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一定要修这栋楼。
1997年,他把与这栋新楼相连的一栋厕所楼拆除了。他怕建筑质量不高的厕所楼牵连同样质量可疑的新楼。1998年,他发现新楼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他生气,找正规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缝中老老实实地灌注了混凝土。1999年,他又将原来华而不实、却又很沉重的砖栏杆换成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15厘米。这栋实验教学楼,建筑时才花了17万元,光加固就花了40多万元。
对新建的楼,他的要求更是严格。楼外立面贴的大理石面,只贴一下不行。他让施工者每块大理石板都打四个孔,然后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再粘好。因此,即使是如5·12的大地震,教学楼的大理石面,没有一块掉下来。
为了防止踩踏事件,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等到特定的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每列走哪条通道,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孩子们事先还被告知,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
他对老师的站位也有要求,老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站在适当的位置。他认为适当的时候是: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都是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他认为适当的位置是:各层的楼梯拐弯处。孩子在拐弯处最容易摔倒,而老师毕竟是成人,可以一把把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娃娃。
那天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老师站在楼梯上,喊:“快一点,慢一点!”老师们说,喊出的话自己事后想想,都觉得矛盾和可笑。但当时的心情,既怕学生跑得太慢,再遇到地震,又怕学生跑得太快,摔倒了——关键时候摔倒,可不是玩的。
那天,连怀孕的老师都按照平时学校的要求行事。地震强烈得使挺着大肚子的女老师站不住,抓紧黑板跪在讲台上,但也没有先于学生逃走。唯一不合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怀孕的老师同时下了楼。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他从绵阳疯了似的冲回来,冲进学校。老师们迎着他报告:学生没事,老师们都没事。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最为担心的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地震时,这座楼里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55岁的他,哭了。
那时,在大震时分布四处的学生家长们的伤亡数尚在统计中,学校墙外的镇子上,房倒屋塌,求救声一片。但是一个镇里的农村初中,却在大震之后,把孩子们带到了家长面前,告诉家长,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
学校的墙上写着:“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他叫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
新华社记者 朱玉 万一 刘红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