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空军心理教育疏导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小朝
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史杰
救灾中常见的心理反应 地震灾害过后,因长时间目睹灾区场景,近距离接触遇难人员,加之体力消耗严重导致心理免疫力下降,一些救援人员可能出现心理机能的改变,引起一些负性心理反应,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恐惧心理。
恐惧是救灾过程最易诱发的一种情绪。在抗震救灾现场,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在这种混乱、血腥的场景中,许多人会触景生情,唤起对死亡的恐惧。
焦虑心理。由于救灾任务紧急,长时间的紧张状态很容易引起焦虑心理。轻则表现为烦躁、高度警觉,重则会造成自我保全感的发作,出现逃避的行为。
抑郁心理。抑郁表现为悲哀、寂寞等消极情绪,伴有失眠、食欲减退等。主要是因为受到灾区环境和周围一些群众的悲伤情绪感染所致。这种心理的发生依据人的性格差异有轻有重,一般平时开朗的人程度较轻。
强迫心理。为确保挽救每一个生命,救灾过程中救援人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救灾点进行仔细的搜索。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情绪,容易形成强迫心理,表现为对已确认无误的事件反复检查。比如反复检查救灾装备是否备齐、对已确认不会有幸存者的地域反复搜寻等。轻者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重者则会患上强迫症。
自责心理。救灾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幸存者因重伤而最终死亡的情况。一些救援人员会因此出现自责心理。认为是“自己行动慢”、“搜救方法不得当”等自身因素,造成幸存者的死亡。这种心理可能会长期影响一些救援人员,对他们造成长久的伤害。
第
1 2 3页
一些心理反应的即时应对方法 由于救援过程中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救援人员出现负性心理反应后难以进行系统的治疗。此时,掌握一些简易的心理应对方法至关重要。
改善认知体系,加强心理指引。各级领导要正确看待救援人员在抗震救灾一线可能出现的负性心理,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并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加以引导。一线救援人员要正视负性心理情绪的存在,不要因为心理出现问题而过度担心;同时也要意识到负性心理情绪的危害和影响,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加以克服,这样不仅可以全面提高抗震救灾能力,而且对塑造成熟健康的心理也大有裨益。
适当休息放松,保证体力充沛。身体健康、体力充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救援人员应抓紧点滴时间休息,哪怕是几分钟时间,也可以打个盹。这样做有利于恢复体力,增强心理免疫能力。
加强心理暗示,注重自我调节。心理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能改变人的生理状况,还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提高人的意志力和主动性,发挥人的潜能。救援人员应对所承担任务的艰巨性和挑战性有一个心理预期,不应在心理上“轻敌”。同时要自己给自己鼓劲、加油,告诉自己不是一个人,身边还有许多战友,相信集体的力量。学会对外倾诉,正确宣泄压力。在救灾过程中,产生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事情。这种压力应该及时宣泄出来,切不可闷在心里。诉说是调整情绪的基本方法,它有利于将心理能量释放出来,使内心重新获得平衡。救援人员应及时将内心的恐惧、担忧和悲伤向身边人倾诉,这是最简单易行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提供准确信息,满足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特别是在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时,环境的巨大变化很容易使人产生恐惧和焦虑,人们需要获得足够的信息对周围的环境和自己所处的位置作出判断。因此,应向一线救援人员提供必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设备,这样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灾区整体救援进展情况,使他们感到温暖和力量。
第
1 2 3页
心理危机后期干预及能力训练 负性心理反应的出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救援行动结束后,救援人员从紧张繁重的救援行动转入休整阶段,这时一些隐藏的心理问题可能会逐步显露出来,出现“创伤后应急障碍”的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困难,部分救援人员甚至有可能反复做类似事件的噩梦等。因此,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后期干预可以起到缓解精神痛苦、调节情绪、鼓舞士气等作用。
救灾间隙,可以组织救援人员通过写作、画画、唱歌、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将他们在救灾行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及时为他们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有效途径。还可开展应急心理行为训练,铸造救援人员同心协力、默契配合、高度负责的团队精神,激发他们意志的爆发力和持久性,从而掌握抵抗恐惧、疲劳的方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心理反应 灾害前期:主要是出现在一些可得到预报的灾害中,如台风、沉船等。人们普遍的表现是惊恐、焦虑和沮丧;个别人心存侥幸,有的若无其事或采取预防措施。
降灾期:灾害发生之时,有75%-85%的人会惊慌失措或目瞪口呆,丧失方位感,情感麻木,对刺激缺乏反应;另有5%-10%的人出现反应性意识模糊、乱跑乱叫、举措失当、活动过度等严重的心理行为失控。
心理功能衰退期:主要出现于灾害发生之后,表现为少语、少动、忧郁、定向不良、记忆恍惚、思维迟钝、睡眠不好、自信心差以及以为自己对不住死难者而出现的自责、自悔等。
整合期:在灾害发生数周至数月后,人们的心理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但少数人仍留有后遗症状。尤其是既往心理素质不良者、老弱病残者、灾害中亲友死亡或家产损失巨大者、缺乏社会支持者和对新环境适应困难者,这些人的心理恢复过程大大延长。
第
1 2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