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姜燕撰文
上午最新消息 本报记者上午和青川县水利农机局副局长项江通了电话,项江说,天气预报称,今天下午到明天,青川将有中到大雨。如雨量超过100毫米,东河口堰塞湖就会出险情。四川省水利专家已携带先进的测量设备进入东河口观察点。
“上面那个湖可能会垮,再冷,也不敢过河去拿发给我们的棉被,怕被冲走。”安置在青川县关庄镇清竹江畔高地的一个老乡说。这些老乡来自青川县东河口堰塞湖上游的东河村、马乡村和石坝乡,现在他们的家已深深地沉在了堰塞湖底。
“你们不要去看堰塞湖,那里太危险!随时可能垮塌,跑都跑不了。”当记者准备前往东河口堰塞湖实地采访时,不止一个人这样告诫。
地震之后最受关注的次生地质灾害——堰塞湖,到底是什么样的?东河口堰塞湖是不是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随时可能垮塌?记者想寻找可靠的答案。
水情坝情异常时,半小时观测一次
“下游流量无异常变化。堰塞湖水位无异常变化。”
昨天清晨6时20分许,记者在关庄镇指挥部等待关庄镇的党委书记,准备开了介绍信后前往东河口观察点和堰塞湖实地采访。指挥部里,一个身穿桔黄色消防衣的人,正背对着记者打电话,令人意外地报出这些观测结果。
一问之下,才知道这就是负责青川县境内堰塞湖观测的青川县水利农机局副局长项江。
“观测数据1小时一报,以前可以用观察点旁部队通信连的通信设施向上级汇报,昨天晚上部队撤走了,新的通信线路还没架好,我只能自己开车过来打电话。”
清竹江在关庄镇流域内共有3个大型堰塞湖,从上到下分别是石板沟、东河口和清竹江支流红石河上的堰塞湖,后两个连成一体,合称东河口堰塞湖。石板沟最高库容量曾为1000万立方米,东河口堰塞湖最高库容曾为1200万立方米。几天前,两个堰塞湖的“龙口”(坝顶最低处)先后自然撕裂溢流,库容分别下降到800万和600万立方米,危险暂时减轻。
项江说,县水利部门在石板沟和东河口堰塞湖以及堰塞湖下游分别设有观察点,通常1小时观测一次水情,2小时观测一次坝情,水情坝情有异常变化时,30分钟就要观测一次。
测水位用参照物,测流量流速用抛物
项江领路,带记者驱车前往观察点和东河口堰塞湖。
新的观察点比原来的后撤了800米。“5月20日,大雨下了整整一夜。那天晚上,国土资源部的专家冒雨考察堰塞湖附近的地质结构,发现观察点背靠的山体上方有深度裂缝,对面山体也随时可能垮塌。”项江说,专家强烈要求观察点紧急下撤。15名工作人员连夜拆除必需的设备,在大雨中向后迁移800米。第二天观测水情没有大的变化,才回去收拾东西。
项江现场演示了一次观测下游水情的过程。“水位用目测法。盯住对岸临水面的一个点,比如江面上方那块白色石头,作为每次观测的参照物。假如上次观测时,还能看见石头,这次却看不见了,说明水位上涨了。测流量和流速用抛物法。观测人员捡一根树枝,测1秒钟之内树枝被水流冲走多远,再根据事先测定好的河床断面计算流速。”
“县水利农机局缺少测量设备,观测到的数据比较粗。”项江说。另外,地震后,水利农机局办公楼垮塌,没有任何办公设备,连记录观测用的纸都是从废墟里扒出来的。
在石板沟堰塞湖上方,还有一个观察点,观测人员可乘冲锋舟去观测水情,但非常危险。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可靠,项江还悄悄地在下游自设了一个观察点。“这个只有我知道,不然同事们会觉得我信不过他们。”
3条红色的横线是下游群众的生命线
从观察点离开,乘车继续向前,来到老的观察点,看到一些当时搭帐篷用的砖块。
“看河对岸,那栋建筑上有3条红线,是下游群众的生命线。”顺着项江的手指方向,记者隔江看到一栋残存的灰色建筑墙体上,划着3条横线。“最下面一条距离河床约5米,一旦到达这条线,就说明溃坝了,下游青川县、剑阁县和广元市市中区的二三十万人就会遭殃。”
这3条红线,是工作人员涉水过江,用从学校借来的广告色涂上去的,按理说应该用油漆,但震后根本没这个条件。
再向前走,路面塌陷,弃车徒步。走到一处吊桥时,项江说,每天,观测人员都要骑摩托车到这里来好几次,观测堰塞湖“龙口”变化和湖面水位。“仍然是设定一个参照物,目测龙口有没有继续下裂,湖面水位有没有变化。”
前进道路被塌方掩盖,只能翻越石块。最险的一处,必须从塌方体的椎面上先下去,再走过一堆坍塌物,然后沿着椎面再上行。“迅速通过,不要等待,两人拉开距离,快。”项江在后面为记者观察山体情况,让记者迅速通过危险区域。“来的所有专家,都要从这里走过。”
东河口堰塞湖约有四五个足球场大
继续向前,河床中的堆积物体越来越多,河床逐渐被垫高。“下方的堆积物体是溢流后被水流冲出来的。上方的堆积物体是远处一座高山的塌方。”项江指着约两三公里远处的一座被削平了的山说,那座山原来约在地面以上800多米,地震时崩塌,并捎带着左右两侧山体一同塌方。2000万立方米的堆积物体将河床填实,河床原来距离公路有十几米深,现在只有两三米了。
堆积物体就像褐色怪兽,不协调地夹在两山之间,看上去,上层土质十分松软。“但事实上,山体塌方的冲击力很大,把土层挤压得很紧,同时还要看含沙量和含泥量,还要根据山体上的土层和岩层结构,分析堆积物的构成。水的力量太大,到底会冲积成什么样,专家也无法判定。”
东河口堰塞湖坝体底宽1.1公里,石板沟的坝体底宽800米,坝体都比较厚。“但堰塞湖一旦溃坝,下泄的洪水就如海啸一般,这些看似厚实的坝体不堪一击。”
东河口堰塞湖(不包括红石河堰塞湖)湖面约有四五个足球场大,左侧岸边一栋建筑已被水淹到窗台,附近有人划着一艘小船。项江说,前几天用这艘小船转移过老乡。
右侧,坝体向下弯出U字形,即为龙口所在。湖水从这里下泄。
“只要自然撕裂,湖水水位能平稳下降,就没有危险。但如果有强降雨,情况变化就会很大。到了汛期,险情将加剧。”项江说,关庄的汛期在七八月份,在这之前,专家必须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
观察点发出紧急信号后马上会被吞没
一旦溃坝,信息如何火速传递?
项江介绍,指挥部设立24小时观察点时,同时确定了一套紧急信息传递办法。
观察点由县水利农机局的技术人员、部队、公安和地方政府共同组成,其中有3个通信兵。地震刚过时,手机、固定电话等均中断,用的是部队的无线电台。当时的观察点和部队的通信连设在一起,由部队负责通知市抗灾指挥部和关庄指挥部。观察点也有两部电台与市防洪办电台对接。部队通信连撤离后,就用海事卫星电话和电信部门的“村村通”互通信息。
“一旦溃坝,观察点的通信兵将立刻打出红色信号弹。”
随后,部队会派出带有警报器的车辆,沿途飞驰拉响警报。
所有听到声音的地方紧急组织群众撤离,往高处跑。沿河每个乡镇都有部队、公安和政府设立的警戒点,同样用红色信号弹完成紧急信号传递。
“这种方式,至少能为下游群众赢得几分钟时间。”
“但是可以说,观察点是站在死亡线上发布第一个紧急信号。红色信号弹发出之后,顷刻之间,他们就会被水吞没。”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