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记者意外闯入北川县城手记:我的北川 我的亲人

  汶川大地震将北川县瞬间变成废墟,目前采取控制措施消毒,尚无疫情报告。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要再造一个新北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中新社发贾国荣 摄

  中新社绵阳五月二十五日电题:我的北川,我的亲人!

  ——记者意外闯入北川县城手记

  作者 王林 梁金玉

  从绵阳至北川的道路上车辆稀少,只是不时有几辆军车和防疫车呼啸而过。进入北川县城的山口设置了隔离栏。“飞机撒药,不得进入。
”在数名部队战士的把守下,许多想要进城一探究竟的记者被劝阻了。我们爬上高险的羌族寨子,向下眺望雾气蒸腾中隐约可见的北川县城。

  几幢楼房在巨大的废墟中孤独耸立,进入城区的几段路上看不到一个行人,再远的地方灰褐色的岩土与灰白色的天空相连。间或有鸡在啼鸣,仿佛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而我们周遭是一片令人难耐的死寂。顺着一条隐藏在灌木丛中的羊肠小径,我们连滚带爬往下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离北川再近点,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些。

  五月二十四日中午,经过四十多分钟的跋涉,我们居然绕过封锁线来到了北川!这座电视中反复播放的悲情城市,这片三天前我们在救援直升机上鸟瞰过的巨大废墟。

  看得出昔日的北川县城处于一条山谷里,两边是巍峨连绵的青山,碧绿的湔江宛若绸带穿城而过。象中国许多身处青山绿水中的小城一样,曾经的北川当是一派秀丽、宁静与祥和。但是,现在经过一场地震,山崩地裂,一座大山竟然扑倒并滑移数百米,将整个北川老城区掩埋于巨石、泥砂之下。县城里随处可见从山上滚落的巨石,它们或者穿堂而过将矮小的房屋击倒,或者把大小车辆砸得变形。没有尸体,有的已被先期抵达的部队清理掩埋了,更多的则仍在废墟之下。

  一段其实并不长的道路此时显得特别特别漫长,寂静无声,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脚步声。一座曾经生活着三万多人的县城今天没有一个人,只有狗,一条,两条,在断垣残壁旁张望。还有几只鸡,在瓦砾和路旁觅食。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消毒水味道,众多废弃散落的口罩、手套、防护服和矿泉水瓶……这些都在印证一场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一次无数勇士与死神抢夺脆弱生命的艰难营救。

  几幢大楼没有倒,有“北川县审计局”的牌子挂在墙上,有居民楼阳台上的衣服没有收。不远处的墙角走来五个人,是的,其中还有两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地震后,十九岁的吴鸿敏已经四次回到北川,这名在绵阳卫生学校读书的英俊少年固执地认为爸爸还活着。“他还在废墟下等我们去救他,虽然他被压在十多米下的医院里,但他一定听得到我在喊他”。今天,吴鸿敏和妈妈,还有八十一岁的外公、七十岁的外婆又回到北川,回到老人们完全陌生的北川——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吴鸿敏的妈妈王翠蓉平静地说,外公、外婆为了照顾外孙,在绵阳租了一间小房子住。“他们躲过了地震,可是吴伟(吴鸿敏的爸爸)在上班,当时医生和病人就没人能跑出来。”

  王翠蓉告诉我们,她们家一共有八个人不在了。除了丈夫,她的姐姐、姐夫、妹妹、妹夫还有侄女……“三万多人的县城,怕是有两万多人不在了,北川县城怕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了。”

  吴鸿敏的同学李泰苇今天也一同回到北川,吴鸿敏的外婆一边抹泪一边拉着李泰苇的手说,“这个娃现在成了孤儿,他老子、他妈妈、他姐姐、他一岁半的侄女都死了。”在一堆乱石旁,这一名穿戴整洁、瘦弱哀伤的少年一字一顿说道:等我毕业了,我还要回到我的北川。我们记录的手变得不听使唤,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如果不是地震,午饭时分的北川大街小巷里,是不是飘散着凉粉、米粉和豆花的香气?饭后的人们是不是可以饮一杯北川云雾山中特产的雀舌茶?

  在湔江上那座摇摇欲坠的吊桥上,一名男子小心翼翼走过。他叫杨德飚,三十八岁,在山西太原的煤矿做活路。昨日他在大山里走了整整一天,傍晚时才回到“家”——大山脚下一所倒塌的老屋子。在碎瓦片上,他独自坐了一夜。“以后很长时间不让进北川了,我要再陪陪她。”

  他说,“我们商量好,再挣点钱年底就可以盖新房子,可她说不在就不在了。”指着老城区上覆盖着的十多米高的山体滑坡,杨德飚告诉我们,他的爱人袁红今年年初开始在那里的“乐乐”网吧打工,现在她还在那里被埋着。十岁的儿子杨灏林上小学四年级,地震时反应快,跑出教室就被山体滑坡掀起的气浪冲出去几十米。“被解放军救出来时浑身都是血,现在还在绵阳医院里。总算是活过来,但还不晓得他妈妈没有了。”

  今天一早,杨德飚清理出几张照片,那是他和她的合影。还清理出一本邮册,那是二00三年国务院批准北川成立为羌族自治县的纪念邮册。“北川被毁了,家也没了,这些都是个纪念。”杨德飚只带上邮册和照片离开了家,他频频回望,他声音嘶哑。他说,“我还会要出去做活路,我一定要把儿子抚养成人。”

  告别北川,黄昏中我们又登上高山之巅的羌寨。在那里,我们遇到了苟建忠老人。他从山下背回救援点发放的一口铁锅、一袋大米、几把面条和黄瓜、番茄等蔬菜。他说,这几天,有了口粮他要和寨子里的其他青壮年一起清理场地盖房子,然后收庄稼,然后准备种包谷。他说,“政府为我们灾民想得够周到了。但是国家那么大,要管那么多人,光靠政府肯定不得行,我们自己也要出大力,好好重建家园。”

  再次俯望我的北川,我的长眠于此的亲人。我们知道,不久的将来这里也许会建成一座地震博物馆,会有众多的母亲抱着孩子,儿子携着父母来到这里,来祭奠和感受这片交织着悲哀与希望的生生不息的土地。
(责任编辑:黄芳)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