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NGO组织关注救灾细节 只帮忙不添乱不增压(图)

张国远(中)帮忙运送物资。
张国远(中)帮忙运送物资。

江油市,志愿者经过培训后,对进出灾区的车辆进行消毒。新快报记者 王小明/摄
江油市,志愿者经过培训后,对进出灾区的车辆进行消毒。新快报记者 王小明/摄

  NGO 只帮忙不添乱不增压

  ■新快报记者 李国辉 温建敏 曹晶晶

  “NGO川办是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救灾机构。虽然目前运作的效果很不错,但是还不够专业、成熟。国内NGO对救灾的管理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我们会以这次震灾为契机,筹备国内NGO组织灾备中心,自行探索灾后管理的有效模式。它将会是一个常规化的机构,为各类灾难的救援工作提供信息、技术的综合平台。”

  在展望国内NGO救灾项目的未来发展时,NGO川办协调人张国远语气坚定。

  NGO起源

  NGO,英文为“non-government organi -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1830年,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美国访问期间,感受到美国社会中存在一种独特的志愿精神。他认为正是这种精神,正是因为美国在政府、企业之外还存在一个强大的非政府组织才造就了美国的繁荣。自此,人们开始认识到NGO(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NGO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级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种回应,NGO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

  NGO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

  NGO在中国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较长的历史和“半官方”特色;另一种多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目前全国稍具知名度的民间自发NGO大约有300家。中国NGO主要集中在环保领域、妇女领域、扶贫领域。

  本报记者专访NGO川办协调人张国远

  在临时租来的办公室里,各种文件、数据、计划方案堆砌在一张玻璃小圆桌上,空调在啪嗒啪嗒地往一个水桶里滴着水。张国远一边用手揉着困倦的双眼,一边感慨地说着国内草根NGO的现状。自从5月13日来到成都组织各路NGO组织以及志愿者抗震救灾后,他就没睡过一次好觉,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4小时。

  5月24日下午,记者和张国远进行了一番对话。

  “明起暂停接收捐灾物资,考虑灾后重建工作”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NGO川办在震灾中的工作情况?

  张国远:NGO川办是一个执行机构。国内很多NGO以及企业或者个人都希望在救灾中贡献力量,但是因为对当地情况不够了解,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做。运资车队该怎么发、哪里需要物资、需要什么物资,他们不知道。因此,我们成立了NGO川办。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向他们进行信息发布,然后筹集物资、组织志愿者车队,同时接受各地NGO或者基金会的委托,对他们发来的物资进行装运,进行点对点发放。目前,我们发送的捐灾物资价值已经超过1000万元。

  记者:你们和政府部门组织的救灾行动以及个体志愿者的救灾活动有什么区别?

  张国远:政府是救灾工作的绝对主导。我们的定位是对政府救灾的补充,关注细节。政府做的多是面上的工作,比如某个灾区缺食缺水,政府会向该地区发放吃喝物资。但我们会具体到吃喝什么,是水、牛奶还是婴儿奶粉。

  至于一般的个人志愿者,他们没有组织优势,往往变成了和灾区人民抢资源,反而成了灾区的负担,说难听点是参观灾情。但我们有自己的行政资金,负责自己的起居饮食,只帮忙,不添乱,不增压。

  记者:如何保证物资发放的公开透明?

  张国远:我们对每一笔捐赠来的物资都有登记。物资发放后,我们将会组织人员对此进行跟踪,并将细则反馈给出资方。以前NGO负责的项目工作只对出资方负责,但这一次我们还对社会公开,所有筹备、发放的物资情况都会在中国NGO发展网络上公布。

  记者:下一步你们的救灾工作是怎样的?

  张国远:从25日开始,我们将暂停接收急救灾物资的捐赠。我们已经开始转移关注的方向,现在正在考虑灾后重建方面的工作。NGO在紧急救灾时发挥的作用相对比较小,但是在重建时会比较大。因为很多NGO在此前都有做助学、环保、扶贫、推进社区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这些都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

  “国内NGO开放心态还不够,不善于合作”

  记者:国内NGO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张国远:应该说,目前国内的草根NGO还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缺乏资源、缺乏资金的情况在很多NGO中普遍存在。目前,国内的草根NGO80%的资金都来自于国外基金会。政府对NGO的态度长期以来是不支持、不反对,针对NGO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发展滞后。大多数地方政府没有相关部门愿意接手对NGO组织的管理。国内草根NGO往往没有注册,缺乏合法身份,有的只好在工商部门注册,但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做慈善做公益还得纳税。

  记者:目前来说国内NGO最大的发展困难在哪里?

  张国远:我个人看来,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内部。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主观能力的缺乏,这些包括人力资源的不足,素质不够高导致专业性不够强,执行能力以及管理经验不够,使很多草根NGO的主要工作成了倡导。

  另一个问题是,国内NGO的态度比较狭隘,一些NGO不愿意分享自己的资源,不善于将资源进行整合展开合作。这些资源包括政府支持、资金以及与企业的人际关系等等。如果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资源实施共享,我想国内NGO在公益事业上的发挥空间会更大、更充分。

  “成立灾备中心,探索灾后管理”

  记者:这次震灾对国内草根NGO有什么样的意义?

  张国远:这次震灾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积极的一面,他们对NGO组织参与救灾的态度更加开放。我认为这是国内草根NGO向前发展的一个契机。昨天有公安部门对我们川办进行调查和询问,查看我们的账目。我们欢迎政府部门的监管,这对我们来说正好是一个证明。

  记者:对未来的发展你们有什么规划?

  张国远:NGO川办的运作机制不错,但毕竟是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机构。如果救灾工作结束后,就这么解散了我们觉得很可惜。所以,我们打算在川办的基础上成立常规化的灾备中心,积累国内NGO灾后管理的经验,为NGO提供信息服务以及技术支持。此外,整合中心各NGO的资源,做一些具体的项目。

  在采访临近结束时,张国远点了一支烟,再度醒了醒神。他说,灾备中心成立后,他们会向国家民政部申请注册。“估计要注册会相当困难,”张国远有些担心,“实在不行的话,我们只好进行工商注册了。这个我们一定会做。”

(责任编辑:高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