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新华社记者最前线采访补记:向前采访 没有退路

  新华网成都5月26日电 开栏的话:在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新华社记者紧急赶赴第一线,他们喝不上水、吃不上饭,没有灯光,困倦不堪,但在余震和滑坡随时来临的威胁下,写出定格历史的报道,留下了令人感动的记忆瞬间。
这些真实的记录,有的写于帐篷内,有的写于汽车上,有的写于山野间……情景令人动容,读来颇多震撼。本社从今天起开设“抗震救灾·帐篷日记”专栏,连续播发新华社记者的前线日记。

  题:向前采访,没有退路--一个新华社记者的最前线采访补记

  新华社记者丛蜂

  (5月12日——13日,都江堰紫坪铺—北川县城,晴转阴—雨)

  准确的应该是14时28分。我开车行驶在成都人民南路上。突然,车子上下颠簸,接着左摇右摆。我心里一惊:这破车很久没修了,是不是发动机出故障了?或者,正在施工的地铁出事了?

  看到大楼里蜂拥而出的人群和抖动的路灯、广告牌,我意识到:地震了。便马上开车往分社(新华社四川分社)赶,边走边打电话,可是,电话里全是忙音;交通也堵塞了,双行道挤成单行线,平时仅需10多分钟的路程,我足足走了1个半小时。

  回到分社,我才知道,是汶川发生了大地震。

  没什么可说的,收拾东西,马上出发。下午六点左右,我和分社另外三名记者、一名技术人员乘车向都江堰进发了。给我们的任务是--震中汶川。

  谁能意识到灾难这么惨重!晚上七点多钟到达“听说埋了许多学生”的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当我循着哭声看到49具孩子遗体时,我心里告诉自己:无论前面采访有多危险,你都没有退缩的理由了。

  事实很快证明,危险无处不在。晚上八点钟,我们到达了都江堰市郊青城大桥,过了桥右转,就可以踏上去汶川的公路。但是,警察把我们拦了下来:“前面塌方了,过不去,回去吧。”我们在作出“生命安全自己负责”的保证后,警察终于给我们让了路。

  进入漆黑的都汶公路,地震造成的灾难和余震、滑坡的威胁也渐渐展现出来。沿公路两侧,到处都是垮塌了的房屋,山上滚落的碎石随处可见,大的如同汽车。更恐怖的是,山体和地下不断传来或轻或重的“隆隆”余震声响,并不时有碎石滑落。我们叮咛司机,什么都别想,只管开车。能走多远,谁也不知道,撑到哪算哪。

  曲曲折折地走了十余公里,再也走不动了。一个1公里长的大滑坡挡在前面,两辆铲车正在紧张地清除。司机告诉我们,弄开这个滑坡体,至少得两天。简单商量后,我和记者侯大伟、技术员王钒准备弃车徒步向汶川进发。

  但是,地震强大破坏力不是人力可以轻易克服的。滑坡体处,埋了两辆大货车,一半车身在碎石里,另一半悬在峭壁半空,下面就是汹涌的岷江。走,是走不过去的。

  守在这里不是办法,必须另想出路。我们折返都江堰,正遇上温家宝总理亲临中医院垮塌现场。都江堰都如此严重,震中汶川不知道惨成什么样子?

  无论如何,必须到汶川去,到最前线去!西线不行,走北线。在四川省广电局一位副局长的帮助下,我们重新设计了一条路线:从成都至绵阳,再经北川、茂县,到达汶川。

  当然,这时我们还不知道北川损失之惨重。13日凌晨3时许,我和摄影记者江毅,乘坐四川省广电局支援的车辆,买了水和方便面,开始向北川县进发。

  这是更惊险的一次采访行程。去北川县的道路破坏得很严重,滚落的巨石像房屋一样大,一些被砸坏的汽车扔在路上没人管。车行路上,可以听见“哗哗”的声音,起初还以为是水声,后来才发现是落石。

  凌晨5时许,距北川县城10余公里的地方,我们又被警察拦了下来:要进入北川,必须有绵阳市指挥部的“路条”。我们又拼命地往绵阳赶,幸亏有那位省广电局的副局长,他直接找到绵阳市广电局局长,顺利地拿到了“路条”,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凌晨六时许,通往北川公路上最后一处滑坡终于被打通了一个口子。可是,警察却让我们的车子在四五公里外的地方排队等候,急得大家团团转。这时,一列武警车队风驰而来,我们赶紧对司机说:“快,打开应急灯,跟上去。”就这样,我们“混”进了北川。即使如此,汽车仍然只能开到距县城两公里的曲山镇。

  曲山镇损失很重,但由于当时的目标还是汶川,我们无心恋战,背起电脑拿上水,徒步往北川县城进发。经过一个小时的艰难徒步,13日晨七时许,我们终于随第一批求援人员到达了北川县城。

  虽然心理上已有所准备,可我们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公路扭成麻花状,县城被夷为平地、一片狼声藉,到处冒着黑烟,被砸扁的汽车随处可见。更可怕的是,每一处废墟下,都埋着无数随时可能被死神夺走的生命。

  经北川到汶川,已成了“绝不可能”的事情。此时的北川,没有道路可言,沿着河沟、山坡和滑坡乱石堆,到处都是等到天亮向外逃离的灾民以及刚刚抵达的救援人员。救援也没有什么统一的组织,各队带头的大喊一声,“三台县的,到这儿集合”、“华西的,到这边来。”然后,就各自散开寻找废墟救人。

  有一个情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一对年轻夫妇,在地震来临时,双双扑到三岁女儿身上,用自己的死,换来了孩子的生。而这个小女孩,在14日中午温家宝总理到来时,刚好被救出,也就有了那张感人的“总理为获救女孩让路”的照片。

  整整一个上午,我们就在北川的各个废墟中跑来跑去,采访、拍照、搭手帮忙……中午11时许,天空开始下雨,加上余震不断,滑坡随时可能发生,而北川正处谷底,是最危险的地方。到我们离开时,衣服可以拧出水,浑身上下黄泥斑斑,一双球鞋近乎报废。

  14时许,我们准备离开北川发稿时,距大地震已近24小时。虽然未能到达汶川,但我们完成了向前采访到最前线的使命。这漫长的一天,必将定格为我的永久记忆。
(责任编辑:黄芳)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