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四川地震后的思索
5月12日,我正在四川乐山市的新华文轩书店看书,突然面前晃动起来了。开始我以为自己可能是因为没有午休头有些晕,可是晃动越来越厉害。此时,我听到旁边有人大声喊:地震了!地震了!
我抬头一看,整个房子都在晃动。
我们原定要在乐山了解新华文轩书店的情况,但是由于发生了地震,决定立即回成都。一路上,我们车上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在打手机,但是很少能打得通的。一个年轻人拿出电脑,利用无线卡搜索消息,此时新华社已经发出消息:地震中心在四川汶川,震级为7.8级(后被校正为8.0级),是大地震。我们当时所在的乐山离汶川有200多公里,而成都离震中只有90多公里,我们都在担心震中附近地区居民会怎么样。
回到成都,街上已经都是人。我们的车开到了前一天住的四川宾馆,宾馆前面已经拉起不准进入的带子。当时,这个宾馆住了许多人,外国旅游者也不少。我们下车一问,住在旅馆里的人已经全部撤出来,有的人连鞋子都来不及穿,整个街上比较有序。
我们肯定不能再进入四川宾馆了,于是想到金牛宾馆看看。好不容易到了金牛宾馆,整个宾馆的院子里也都是人。这时离首次地震已经两个多小时了,金牛宾馆的芙蓉楼楼层很低,结构比较牢固,我们被允许进入一楼的餐厅用晚餐。但是,用餐之后我们又要离开餐厅,到宽阔的停车场上停留。后来,宾馆服务员通知我们要等通知才能看是否能回房间。到了晚上11点半,我们被允许进入房间,但要我们开着房门,一有情况,方便服务员喊我们离开……。当天晚上,整个成都,整个四川,整个中国都在紧张之中度过。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行动,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召集会议,温家宝总理当天下午就赶往灾区。新华社等中国的新闻媒体快速发出消息。这次地震是一场大灾难,同时也考验着中国各级政府的应对能力和公信力。地震发生后,中国的主要媒体对灾情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报道。《华盛顿时报》认为,中国媒体的报道全面展现了这场中国二十几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景象。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驻北京的工作人员弗朗西斯·马库斯说:“我们感觉到面对这次大规模的地震,中国政府以有效和坚决的方式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迅速反应。新加坡《联合早报》在5月17日的一篇社论中说“震后四天以来,从灾区传来的消息无不令人黯然神伤,电视画面和新闻图片上一幅幅悲惨的景象更是让人悲从中来。而数以万计奉命抢险救灾的中国官兵的英雄表现,以及无数民众自发参与救灾赈灾的无私行动,也令人为之动容”。俄新社17日发表题为《中国,挺住!》的文章,赞叹“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澳大利亚人报》5月16日写道:“为了四川地震的受害者,中国人正敞开胸怀,慷慨解囊,踊跃献血。”国际社会在了解到中国的严重灾情之后,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国际社会和世界上的媒体对中国抗震救灾的反应,引发了我一些思索,最想说的有这样几点:
首先,必须面对事实。地震是灾难,灾难肯定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因此我们要面对事实,及时公布有关信息,这是获得国民与国际社会信任和展开后续救援行动的根本。地震当天我在成都,成都市政府用公告的形式公布有关情况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
第二,要迅速采取行动,政府官员要及时赶赴现场。这次胡锦涛总书记于16日前往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慰问救灾人员,温家宝总理也在灾区现场指挥救灾,加快了救灾的速度,增强了国人、灾区人民救灾的信心。
第三、中国政府在救灾中始终把救人放在救援的第一位,这是极为重要的,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根本方针。为此,抗震救灾指挥部从空军和民航调用了多架直升飞机,到道路遭到破坏的山区救人。
第四、救援的手段亟需改进。中国的面积很大,不少地区是山区,一旦道路交通受阻,救援的难度很大。同时,道路被强震破坏后,大型的救灾机械设备也无法进入现场,延误了救援的时间,影响了高层和混凝土建筑倒塌后的市、镇、乡的深度搜救。当然,任何大的灾难都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没有十全之计,但是要从这次救灾中总结出一些在山区和边远地区救灾的办法,应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