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上海5月27日消息(记者杨静)为期两天的“新制度主义视野下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国际论坛昨天(26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等多位国际著名经济社会学家齐集讲堂,与国内知名大学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和企业界的代表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加快实现转型的问题开展交流、讨论。
论坛首日,三位国际知名经济社会学家发表演讲。他们先后以“比较优势的社会建构:制度学派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经济社会学:转型经济中的国家与市场”、“新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的新发展”为题进行阐述。
当今,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处正在一个全球化的十字路口,越来越多的人在肯定全球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次会议的海外嘉宾,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同时也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的特聘教授高柏,曾于今年1月撰文大胆预测:“后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以促进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各国政府的政策范式,正在向限制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方向转变。”
顺应国际潮流的转变,调整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中国的大势所趋。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我们遵循的一直是竭力释放市场力量的原则,集中关注于如何通过市场化改革,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大量吸引外国投资来参与国际劳动分工获得经济增长。中国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这实际上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学术背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特征是将经济看作与社会其他领域分隔开来,按照自身内在法则运行的独立系统。在这种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如何有效释放市场力量,即通过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并被许多国家的政府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理论依据。市场力量过度释放的代价就是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激增。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次论坛今天的主要议程,是以针对中国不同产业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发布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几位青年教师开展的《比较优势的社会建构:全球化与中国产业升级》的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对我国几个重要产业在面临全球化挑战时的升级换代问题进行了探讨。
此外,此次论坛上还将举行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牵头组织的上海市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仪式。并同期发布国内首套以经济社会学为主题的丛书??《经济社会学丛书》。该套丛书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组织力量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将为国内经济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对国内经济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