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 著名晚间评论栏目《新闻观潮》编辑,多次参与中央台重要直播活动。 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个残酷的数字带给我们太多的悲哀和伤痕,其中的感动也萦绕在心久久挥之不去。
时间仿佛变成电影中一个个定格的场景,在这样的背景中,我和同事们都恨不得用手中的麦克风和笔尽可能多为灾区的群众带去抢救的信息,记录那些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
一、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广播站在最前线 5月12日下午2:30分左右我刚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论部,忽然发现同事和领导们都神情异样的全部站在办公桌旁。“发生什么事了?”“地震了,你没感觉嘛?”“我刚才在出租车上,不知道啊!”
这个时候,我还对地震带来的危害一无所知,当得知地震发生在四川汶川,我马上想到我还有不少朋友都在成都和汶川县。连上网看新闻都来不及赶紧打电话寻找,当时只找到一位朋友。
要知道在2006年12月份,我曾在四川成都、德阳、绵阳,还有现在的地震中心之一汶川县进行采访。汶川是藏羌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很偶然的情况下,得知汶川草坡乡党委书记李川一腔热忱带领村民发展旅游,建设新农村文化生活的事迹前去采访。那时候,可爱的藏羌村民唱起藏歌、跳起歌庄欢迎我。无法想象他们是否还安在?不敢想采访中结下深厚友谊的朋友们是否安在?
心急如焚——报道中我的确对汶川更多了一份感情在那里。不敢想象那些淳朴的笑脸是否还可以见到,直到今天凌晨(5月21日),我仍然没见过草坡乡的一个村民。心头的巨大压力和艰巨的采访任务让我既想痛哭流涕,又没有时间流泪。我要把有限的体力投入到信息的搜集报道中,让灾区群众听到营救的声音,让十亿国人了解正在进行的营救的行动。
第一要务是把灾情体现在我们的节目当中。但我们都知道,在地震发生后,几乎所有的通信方式都被阻隔。赶赴灾区成为我们报道汶川地震最直接、最重要的工作。时政部李涛随温总理专机起飞之后,我和王磊、王亮在各位同事的全力配合下,准备好海事卫星、录音器材于当天下午6点就赶到了机场。无奈成都双流机场一直关闭,我们焦急地等待又等待,最终在23点决定先回家休息,转签第二天的航班。
13日凌晨3点,我和公安部消防局新闻处雷敬德联系后,第一时间采访了正弃车前行,翻山越岭赶赴一线的阿坝州消防支队队长叶光远政委,同事刘天思在叶政委手机失去信号之前录下了那段珍贵的录音,13日循环播出,为灾区群众带来极大鼓舞。雷是工作中合作默契的好哥们,我告诉他:“我要去一线,做好了在灾区没有水、没有电,艰苦生活的准备。”他很认真的对我说“不要去了,前方太危险。不是生活艰难的问题,而是面临山体滑坡、泥石流的生命危险啊,你一个女孩子就不要去了。”“我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疯了似的,就是那么坚定的坚持自己一定要赶到一线。”最终我在飞机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中,于13日下午1点半起飞,为救灾物资让路,5点半迫降重庆,我又乘坐了4小时的大巴,终于在晚上11点前赶到了成都。截至5月21日中央台已经派驻四川前线50多位记者和编辑。
为什么一定要去?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现在想来,不仅仅因为那是一个让我牵挂的地方,作为记者,哪里有新闻哪里就该有我们的身影,我真的很想说:中央台培养了我8年,让我成为一个比较合格的记者。这个时候,广播就应该站在一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优势,让我用手中的麦克风为灾区的群众尽一份绵薄之力吧!
二、电播传播人间真情——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在中央台驻成都军区站长万元的推荐和协调下,我有幸在5月16日下午5点10分,对成都军区政委张海阳中将进行专访。我在和他的访谈中,两个人都几次眼眶湿润,心情难以平静。以下是现场直播的文字:
何曼 :我现在是在成都军区,在我旁边就是成都军区政委张海阳,现在开始是我跟张政委的人物专访。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人民解放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部队已经有十万大军来到成都,这么多全国各地的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还有很多志愿者,我们的部队怎么做到统一行动呢?
张海阳:何曼同志,你的问题提得很关键。今天已经是16号了,再有一个小时5?12大地震已经发生将近一百个小时,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对于抗震救灾而言,每分每秒极其宝贵。时间就是生命。当前,我们遇到的一个首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理顺了这么多部队指挥关系,必须加强了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统一行动。根据胡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现在我们在灾区震区内的灾区部队的指挥大体上分成四个层次。首先最高层次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挥。胡总书记、温总理、郭伯雄副书记都来到灾区第一线,现场领导和指挥这次抗震救灾的行动。徐才厚副主席也打来电话,做出指示,这是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地震的波及区主要在我们成都军区的四川境内,175公里乘100公里这么一个区域内灾情最重。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军队和地方分别成立了指挥机构,建立了军队协调沟通的机制,确保了联合指挥,高效顺畅。第三个层次就是划分了五个责任区,区分了十万部队抗震救灾的具体任务。在责任区内分别建立军队联合指挥机构。第四个层次就是各任务部队他们与当地的党委政府取得联系,建立军队联合救援组,分别到各个点,各条线,各大面上实施搜救。所以,整个救援工作应当说是在争分夺妙的进行,是在有理、有序、有效地进行。请全国人民放心。
何曼 :在我采访中看到很多解放军战士他们都是面容憔悴,而且眼窝深陷;我看到都江堰前方指挥部很多高级将领他们也就是扒两口饭马上开会,他们非常非常忙碌和疲惫,现在已经四五天了,部队现在的精神状态怎么样呢?
张海阳:部队的精神状态应该说非常好。我先后到了地震灾情最严重的西部和东部两个地区。西部地区是以汶川南面的映秀镇西部七公里处,地震的中心地带这个地方的损失最大,我们讲汶川、理县和茂县这三个地方,我们去了距离映秀还有一段路的都江堰,救助了很多人。灾情也相当严重的北川、什邡、绵竹这样一些地方,灾情也十分严重。我在那里也接触到我们的官兵,包括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人员,我们所接触的官兵从将军到士兵都有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高昂的战斗士气。许多官兵正如刚才你讲的已经四五天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有的时候甚至吃不上饭,睡不上觉,有的连续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但是都能够自觉的发扬胡主席倡导的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这也是老红军的优良传统,都能发扬各部队所特有的优良战斗作风。成都军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老山精神,川藏线精神,各部队都在自觉地发扬。到战区的部队也都是人民解放军的精华,他们也都有各自的优良传统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扬。所以,我们感到新一代官兵确实树立了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涌现了很多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事迹也是可歌可泣。强烈的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体现得非常充分。比如5月12号地震发生以后,汶川、理县、茂县曾经有二三十个小时交通通讯同时中断,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状态,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都忧心如焚,我们的官兵跋山涉水,昼夜兼程,有的地方根本没有什么路,就是披荆斩棘的前进,靠两条腿步行数几公里,以最快速度,以能够争取的最短时间到达了这些灾情不明朗的地区。干部战士当看到救援分队到达以后都高呼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情景非常感人。
何曼 :今天上午采访,现场的军医从映秀刚刚回来,他是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的,他说他救助的一个灾民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性,颈椎完全受损,躺在那里说不出话,这个时候这个女灾民就拿拳头晃了晃他,因为他替这个人拿了吊瓶,这个时候他看到这个女士手里攥了一个军徽,她当时说不出话,但是她用信任感激的目光看着解放军。他说:“我猜想这个军徽应该来自救助的她的解放军吧,我真的能感觉到人民对我的感情,我也非常感动。走的时候我对那个女灾民说你也一定要保重。”这个时候女灾民泪流满面。今天我还去了凤凰山机场采访了成都军区陆航某团团长余志荣,他是羌族的,父母都在汶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但是余志荣是每天十几次的飞到灾区根本不知道父母还活着没有,根本顾不上这些事情,我们可想而知他这几天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们这十万大军涌现了很多这样的英雄事迹,请您介绍一下。
张海阳:你刚才讲的三十岁左右的受灾妇女和直升机团长的例子很有典型意义,人民和子弟兵是鱼水关系,人民解放军的军官和士兵尽管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我们军队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人民遭受这么大灾难的时候,我们人民解放军没有别的选择,救援人民,帮助人民解除痛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是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任务。在这次抗灾救灾过程中,我们各部队包括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都涌现了很多英雄的群体和英雄的个人,很多事迹就像你刚才所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还可以再给你举几个例子。一个是绵阳市攸县区的部长,他的名字叫郑强,是一个正团级的军官,是一位羌族的少数民族军官,当灾情到来的时候,他的家就在北川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他一共有36位亲人,到目前为止他所知道只有7位生还,其他29位亲人至今都没有下落,其中有的已经知道在这次地震中不幸地失去了生命。这位同志他带着民兵预备役人员在灾区抢险救灾,他带领的这个部队距离北川并不远,但是距离他自己的家当然还有一段距离,他全心全意地完成赋予他的任务,带领200多民兵从废墟和瓦砾间拯救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我们见到他的时候眼睛都熬得红红的,这样的同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应当说不少。
张海阳:再举个例子,我们四川省军区有一位副司令叫李亚洲,也是军级干部了,他带着85个人的小分队主动积极地向灾情最严重的灾区前进,他们是第一个进入汶川、理县、茂县这三个地区的,其中有一个理县,他们是第一支进入理县的救援部队,到了以后,立即展开了救援。在和地方党委政府和武装部的同志接头以后,他又带着一部分同志继续向汶川前进,那个时候汶川还音信全无。终于,在14日的凌晨六时进入了汶川,他们是第二支到达的部队。这样的将军在我们人民解放军中间也是不少的。
张海阳:我再给你讲一个例子,我们到了绵竹,当地的领导就向我们介绍说当天曾经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谣言,就是上游的水库可能会决堤,当时不明真相的群众十分慌乱,秩序也比较混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我们到达灾区的官兵向着灾情最严重的地域挺进。和群众溃散的方向是相反的,随着我们队伍的挺进,群众情绪慢慢的平静下来。我们的队伍及时赶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开始了救援。不仅实施了救援任务,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起到了稳定人心,维持秩序的作用。这支部队中间有好几支部队,其中就包括刚刚从云南赶来的享誉全军的炮兵18团的官兵,被称为“铁军”。这个团是非常过硬的,这个团的官兵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这几个例子我想就可以说明我们解放军在关键时刻,在紧要关头是经得起考验的,是不会让党,让人民失望的。
何曼 :最后我还想跟您讲一下,因为每趟飞机下来不仅会接来很多伤员,还会接来一些纸条,有报平安的,还有一些小学生写给解放军的,茂县中学的一个女孩子写的是:“解放军叔叔谢谢你救了我,解放军的到来让我感觉到幸福就来到我的身边,你们一定要吃好饭,照顾好自己,我现在已经非常平安了,请你们在以后的行动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非常感谢你们。”在我们的灾区,包括在四川有很多群众都非常支持我们军队的工作,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张海阳:我首先要感谢这位小学生,她能够非常理解解放军。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孩子被救出来的时候他说谢谢解放军叔叔。我们知道这些事情的时候非常感动,这些孩子太可爱了。我到了几个地震比较严重的地区,一些中小学的学生由于当时正是上课的时间,他们被压在了倒塌的楼房内,当看到他们遗体被抬出来的时候,我们在场的官兵都是热泪盈眶。我们非常得痛心。我们想尽可能的多抢救几个这样可爱的孩子出来。利用这个机会,我还要向全国人民表示感谢。我们灾情发生以后,确实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各方面都向灾区伸出了支援的手。在今天我从绵阳返回成都的途中,我就看到了一长串的救护车,救护车的车门上印的是江苏省什么什么地方的医院,他们从那么远的地方,那么快的速度就赶到了灾区。我也见到了四川省的省长蒋巨峰同志,他在谈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时候,他的眼圈也红了,我们共同的感受就是当灾情发生的时候,全国人民能够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大家都来支援灾区,都来关心灾区。这样的情况我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祖国才可能发生,才可能出现这样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的伟大的场面。我想通过这样一场自然灾害,我们的人民一定能够更好的团结起来,去实现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一定能够在八月份把奥运会也开成一个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一定能够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衷心的感谢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对震区救援的关心,谢谢大家。
何曼 :大家可能看不到张政委的面部表情,好多次他的眼睛也湿润了,但他是一位非常冷静坚强的军人,他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信心和激情,我相信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一定会尽全力救助受灾的群众,在这里我也代表听众向我们十万大军,向我们子弟兵表示敬意和感谢,谢谢。
采访结束,张政委马上又要赶赴灾区一线,他带着对广播的深厚感情为我提字留念。
何曼 同志:
“电波传播人间真情”。祝您工作顺利!
张海阳
二00年5月十六日
三、大爱无疆——请让我为每一位英雄著书立传 随着伤亡人数不断更新,哀伤不断冲击着我们无法再坚强的信心。那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匆匆离去,在无情的自然灾害中,人间的大爱深深感动着我,让我恨不得用手中的麦克风和笔为每一位可爱可敬的英雄著书立传。所以,无论我在哪个采访现场,我都冲在最前面,始终开着录音机,记录着正在发生的故事。中央台记者编辑大多不能按时吃饭,前方记者每天采访奔波数十小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随直升机空降灾区第一线。后方编辑尽自己全力配合,工作通宵达旦。为了共同的目标——带给听众朋友最完美、最鲜活的录音特写,常常是前方几位记者和后方编辑一起努力,打造最短时间的报道精品,用电波记录英雄的故事。成都军区陆航某团团长余志荣、政委张晓峰、副团长李翔、参谋长杨磊、领航员黄河……请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真希望为每一位英雄著书立传。
采访余志荣是艰难的,一方面他既要飞行,又要做地面指挥;另一方面,成都军区陆航某团加强了对新闻记者的管理,不让他们在机场随意走动。严格管理绝对是正确的,但这给我的采访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5月17日,我第二次来到凤凰山机场,仍然无法靠近余团长,根本不知道他在哪里忙碌,只能给他们新闻股范股长作思想工作:“请你让人带我过去吧!这不是表扬你们,宣传你们的问题,我记录的是历史!你再不让我进去,时间过去了就没有意义了!”反复的恳求终于打动了股长。他说,我让人把你带到团长那,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我知道今天由于天气原因直升机无法上天,这可能是我唯一的采访机会,这是我第二次见到团长,所以我径直走过去,握住他的手说:“余团长,您辛苦了。您的事迹我已经在采访时向成都军区张海阳政委汇报,他非常感动,要我们一定要好好报道你啊!”这在采访中的技巧大概叫“拉虎皮作大旗”。第一步,余团长没有拒绝我,我开始寸步不离,要求在他身边做伴随式采访。“我不打扰您,不提问。您该忙什么就忙什么,我只是用录音机记录下您的工作。”“好,那你吃饭了吗?先吃饭!”“吃了吃了,我不饿。”我其实从早上起来就没顾上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生怕他又因为忙碌把我给支开,但余团长已经看出我是在撒谎。他说“我肯定接受你的采访,你先吃饭。让李翔副团长一会把你带过来。”我还是不相信他,怕他转眼就飞上了蓝天,走进食堂之前扭头对他喊道“我告诉你啊,这是张政委让我来采访你的,这是命令!”(我当时在想我这算不算挟天子以令诸侯啊?)余团长宽容地笑笑,挥手让我先吃饭,后来因为陪我的李翔要走开一会,我马上就不肯吃饭了,他没办法只好让余团长的司机在我身边待着,让我把饭先吃了。
随后我跟踪采访了余团长一个小时,始终把录音机打开,希望可以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在我的录音素材还是非常欠缺的情况下,中央台驻成都军区站长万元写了特写报道的初稿,经济之声的王涛熬夜制作了录音并最终写下定稿,凌晨2点多还把武劲松主任请过来审稿。为了增加报道力度,放大录音特写的深度,我又向王晓晖副台长申请,邀请评论部副主任丁文奎撰写了短评。我告诉丁主任的时候都已经22点了,他当时感冒,当他听了余团长的事迹,带病熬夜到凌晨撰写了精彩的评论《用“大爱”呵护更多生命》。在人物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献身精神中找到了他最大的亮点——用“大爱”呵护更多生命。录音特写《大爱写在蓝天》和短评《用“大爱”呵护更多生命》发表在5月19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是全军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抗震救灾英雄谱的第一个典型人物。
以下是中央台记者何曼、王涛、万元特写: 《大爱写在蓝天 》
他是翱翔在蓝天的一只雄鹰。
他把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写在蓝天。
他就是在抗震救灾中,为了灾区、为了人民,与亲人失去联系,十多次飞过家门而不入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团长余志荣。
(录音) 团长:我们刚从映秀镇回来。
记者:刚刚回来啊,今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团长:给灾区运送药品、食品和帐篷,返回的时候把里面的伤员迅速输送出来。
余志荣,49岁、羌族、特级飞行员。从12号下午开始到现在,他每天飞行在10个小时以上,连续飞行了30多个架次、近80个小时,他和他的战友们为灾区架起了一条生命通道。
(录音)余志荣:出动的飞机比较多,频繁的起降,预计120个架次。很多重伤员地面是不通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直升飞机,落地后把伤员拉出来。我们现在多流一滴汗,就多抢救一条生命。
五月十二号地震发生时,正在汶川执行任务的余志荣第一个把灾情报告给军区,随后又率领直升机编队第一个前往救援。
(录音:军队跑步前进的口号和脚步声)121,121.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执行空投和运送伤员的任务中,余志荣克服余震不断、天气恶劣、地形复杂等困难,成功开辟了十多个机降点,抢救出500多名重伤员,被汶川灾民称为“天上的大救星”。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余志荣一次又一次飞临灾区的时候,心里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他的父母和弟弟、妹妹都在汶川,一直杳无音信。某陆航团参谋长杨磊:我们团长他们家在汶川县龙溪乡,就是个重灾区。到现在他家人的生死都不知道,还一直在带队执行任务。他每次到汶川、茂县去,路过那里只能用眼睛看一看,看到的房子已经倒塌了,但不知道家人的生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每一次飞行,对余志荣的心灵都是一次洗礼。他告诉记者: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这个关键时刻人民军队必须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录音)余志荣:作为家人来说,肯定盼望自己的儿子去关照他们。但是我的父母平常也教育我,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军人,知道我肩上的责任,一定会支持我,一定原谅我的。
丁文奎主任配发的短评《用“大爱”呵护更多生命 》 汶川大地震,夺去无数宝贵的生命,摧毁了许多人的家园,但是却催生了一种以“大爱”为核心的精神力量,升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之魂。余志荣事迹所体现的就是这种“大爱”精神。
从地震灾害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成为人们的共识。党中央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我国的头等大事,举国上下共赴危难,抢救生命更是重中之重。余志荣在自己家乡同样遭受地震重灾、父母姐妹廖无音信的情况下,10多次飞抵家门而不入,因为他首先想到的是灾区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危,是一个军人所肩负的政治责任。他深刻认识到,地震毁灭生命、给民生带来苦难,使许多人陷入悲伤的谷底;也有无数受伤和在废墟下的生命正处于生与死之间的危急时刻。时间就是生命,为灾区运送更多物资,就是抢救更多生命,一分一秒不能耽误。正是这种高尚境界,使他舍小家,顾大家,驾着飞机与时间赛跑,把对家人的思念、担忧埋在心底,义无返顾地投入抗震救灾。
天下谁人没有父母?谁人没有亲情?孝敬父母,爱护亲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在人民利益与亲情之间的两难选择上,余志荣选择了前者、选择了“大爱”。这种“大爱”感天动地,在满目仓痍的地震灾区闪出耀眼的光芒,在当前的抗灾中,这种“大爱”应该大力弘扬。
抗震救灾,抢救生命,重建家园,任务极其艰巨繁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和行动,在抗灾中比什么都重要。以余志荣为榜样,向灾区撒下“大爱”的阳光,目的是让灾区人民尽快度过难关,抚平失去亲人的心灵创伤。各行各业关爱灾区、支援灾区,重建美好家园定能早日实现!
结束语 报道还在继续,为了真实地记录下这段历史,为了纪念那些不能被忘却的生命,为了让天堂的朋友得到安息,我希望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深情的报道,没有遗憾。
中央台记者何曼 完稿于5月21日早晨7点。
附:何曼200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8年,主要涉及国内、国际新闻以及新闻评论。数次参与大型直播和特别报道,并多次获奖。《海湾零距离》荣获得2003年中国新闻奖特等奖;《直通雅典》荣获2004年中国新闻奖好新闻提名奖;数次获得中央台新闻节目一等奖、特等奖;策划主创的《新闻观潮》节目两次荣获中央台十佳节目等等。目前负责《直播中国》、《新闻观潮》两档谈话节目策划人。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