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通“生命线”就是救人 阿坝州公路局装载机手义德阳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煜儒
汶川特大地震突袭阿坝高原,全州通往震中汶川的东西南北4条公路全部中断!汶川县城变成了“孤岛”,这里生死未卜的人们,牵动着全州人民、全省人民、全国人民的心。
灾情就是命令,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成立了由技术人员、装载手和机驾人员组成的道路抢通突击队,分别由4位局领导带队从东西南北4条线向汶川全力抢通,其中西线是从马尔康沿着317国道向汶川方向开进。
余震不断,石块横飞,天降大雨,塌方严重,抢通工作需要最优秀的交通人员冒险开道。54岁的义德阳作为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刷经寺分局经验最丰富、技术最熟练的装载机操作手,主动请缨加入了西线突击队。
5月12日23时许,义德阳驾驶装载机从刷经寺向理县方向一米一米地向前推进。行进至理县夹壁乡时,遇到第一处大面积塌方,长约600米,大约1万方土。这里山峦叠起,沟壑纵横,深夜视线不好,加之余震不断,给清理工作带来不少麻烦。突击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勘察道路受阻情况、有的操作机械清障、有的指挥塌方弃置,经过义德阳和其他装载手近1个小时的艰苦努力,终于将土石清理完毕。他们于13日凌晨3时抵达古尔沟,吃了点干粮又继续向前推进。凌晨5时,打通了到理县新店子的道路。
然而,前方到底有多少艰难险阻,义德阳和他的伙伴们无法预料,因为第二天他们就发现新店子的路被塌方全部埋没。这时,天又下起大雨,余震持续不断,有时达到六七级。每发生一次余震就会有许多山石往下滑落,在“抢通就是救人”的思想感召下,义德阳与队友们就把这个大面积塌方清除掉了。
5月13日下午,不幸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来,他的外孙子和岳母在汶川县映秀镇地震中遇难,他的女儿在抢救邻居老人时身受重伤,昏迷不醒……而此刻,道路塌方堆积如山,救灾车辆排成长龙,现实残忍地剥夺了义德阳悲伤的时间。
从理县电站大坝到拣羊坪之间数公里的塌方地段地质条件恶劣,塌方时断时续,给清理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使得义德阳和队友们有时不得不中途停顿。他们实行换人不停机的轮番战术,与塌方、泥石流展开了一场拉锯式的搏斗。经过近10个小时的奋战,数十次的反复,终于打通了这数公里的塌方路段。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装载手,义德阳一直坚守在自己的装载车上,片刻不离,抢通道路500米,清除塌方2600立方米。
5月14日凌晨2时,义德阳和队友们抵达红叶电站。这里有600米长的路被塌方掩埋。余震仍时有发生,天刮起了大风,雨越下越大,义德阳和突击队员们驾驶着装载机往前推着,同时山体也塌方着,几十、几百方的土石滑落下来,而道路的另一边就是悬崖,悬崖下面就是杂谷脑河。在作业时,一块从山上飞下的山石将义德阳的装载机顶篷砸了一个大洞,由于躲避及时,义德阳才没被砸伤。就这样,挖了又塌,塌了再挖,多次反复,才啃掉了这块“硬骨头”。接着,他们又一鼓作气清理了理县薛城上下场口1500立方米的塌方和泥石流,于15日凌晨1时许抵达理县桃坪新村。深夜,在露天躲避余震的桃坪人民像欢迎亲人一样,为突击队员们熬了一大锅稀饭,慰劳这些不眠不休的交通勇士们。
义德阳说,看到此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家,想起了他那天真可爱的外孙子。他仿佛又听到外孙子的呼喊:“爷爷,加油呀!”亲人的呼唤让他疲劳顿消,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5月15日,理县龙溪到汶川县城沿途出现大量塌方,稍作短暂休整的义德阳和突击队员们又冒着飞石,踏着泥泞,展开了抢通的战斗。科学与经验相结合的抢通清障作业,是危急中交通人不弃的法宝,面对大量塌方,义德阳建议先用一台装载机在前开辟简易便道,然后用两台装载机开往塌方地段对面分头作业两边夹击的方式,逐一清理,同时派人在抢通后立即进行养护作业,及时清除安全隐患,防止新的堵塞。这一方法采纳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至当日21时30分左右,他们终于看见了汶川县城,义德阳疲惫不堪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汶川西线在灾后历经3个昼夜持续奋战终于打通!从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到15日21时许,义德阳在抢通一线连续奋战了近80个小时,行程207公里,与队友一起清除、清理塌方3万多立方米。
从马尔康至理县至汶川这条被称为“汶川地震生命第一线”的打通,使地震中心地区的救援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大量救援物资得以由成都经雅安、甘孜通过小金或金川汇聚到这条“生命线”,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中心灾区!西线贯通,尤其是在其他3条通道尚未贯通前,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和救援人员抗震救灾的信心,让阿坝州及全国人民看到了抗震救灾胜利的希望。义德阳和他的队友们组成的这支抢通突击队坚守了交通人对人民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