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缘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也让全国人民心系情牵。中国政府与民间、官员或百姓,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都以最快的反应、最高的热情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党和政府对此次突发危机及时、公开、高效、人性化的应对使中国赢得了世界普遍的尊重。国旗第一次为苍生而降,黎民第一次享国哀,生命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民族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凝聚……太多的开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尽磨难的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坚强、成熟、平和的心态快速前行,一个现代中国正在崛起。
民族脊梁是这样挺起的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指挥下,抗震救灾正有力有序有效进行。这次抗震救灾,给人以不凡的启示。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5·12大地震是新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大地震发生当天,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立即赶赴四川灾区指导救灾工作,他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16日上午,在抗震救灾最危急的时刻,胡锦涛总书记赶往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强调仍然要把挽救人的生命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广大党员和干部切实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作用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毫不畏惧和退缩,在危难关头勇当抗震救灾的先锋队和灾区群众的主心骨,努力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雅安市雨城区、汉源县、天全县等地在第一时间分别成立了上千人的党员抢险突击队和青年抢险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紧急抢救受困伤员。德阳市组织了6.1万名党员组成250支服务队、抢险队先后从垮塌房屋中救出被困、受伤群众6000余人。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痛失15位亲人,忍痛救灾,展现人性中最坚强的一面。各地广大共产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截至26日12时,全国共收到“特殊党费”17.73亿元。
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面对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天灾。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官兵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各省市医疗救护队伍全力救治伤员,中央各部门、各省市及社会各界组织大批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无数普通群众组成的志愿者大军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现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到处都是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长长队伍,人们莫不尽己所能出一分力。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2日12时,共接受国内外捐款214.16亿元。
人民子弟兵发挥了抗震救灾突击队的作用 从汶川地震的消息揪住我们每个人的心的那一刻起,另一条被不断更新的消息也几乎在同步鼓励着我们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镇定、坚强,那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直接、有力、果断的指挥下,人民子弟兵在第一时间出动,直奔灾区。十万精锐之师在短短三天内,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三军联合救援大行动。危难之际,海陆空三军各显神威,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救援兵力分布到受灾的各个村镇,不仅让灾区的百姓群众看到了生的希望,从而坚定了重建家园的信心,同时也使全国人民看到了钢铁般意志的伟大力量,凝聚起亿万民众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在人民特别是灾区百姓群众的心中,人民子弟兵就是他们的救星!
现代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和机制在抗震救灾中走向成熟 汶川地震发生后,整个国家的应急措施迅速启动,坚强有力的快速反应,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健全现代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正在走向成熟。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发布正面、准确、权威的信息,以信息传递的透明化与准确化,避免了在灾难面前不必要的恐慌,保持了社会稳定,同时也获得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同情。第二,紧急关头,迅速调动兵力组成救援突击队,同时配备专业化的地震救援团队、医疗卫生队伍、消防队伍,依次跟进,迅速形成有效救援的局面,提升了抗震救灾的整体应急效能。第三,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人民安危,在突发事件面前,意志坚定,措施有力。坚强的领导,不仅正在迅速有效地应对汶川地震带来的种种困难,而且激发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信心和决心。(王克群作者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研究所教授)
中国特色危机应急机制走向成熟 2003年的“非典”灾难尚未忘却,年初特大冰雪灾害的伤痛刚刚治愈,我们又经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频发的中国在短短5个月内经受了两场巨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次考验着党和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面对这场特别惨烈的大地震,不仅党与政府表现出的镇定、果断、睿智和高效的指挥,中华民族表现出的强大意志力和凝聚力,令世界震撼;而且也表明了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经受住了考验,中国特色的危机应急机制在灾难中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
快速和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制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危机应对贵在神速。自从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立即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国务院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温家宝总理迅速赶往灾区,在第一线指挥军民抗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两次召开专门会议;解放军和各部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在极短的时间里,通过中央坚强而有力的指挥,在灾区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涉及海军陆战队、空降兵等20余个兵种十余万的部队官兵投入抗震救灾;迅速成立了各级军地联合指挥部,组成了一支支以部队官兵为先锋、专业化的地震救援团队、医疗卫生队伍、消防队伍依次跟进的综合救援突击队;大规模展开各地区、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和各种资源的有效调动,实现高度统一、步调一致、沉着有序的整体应急。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之快、效率之高创许多历史之最,不仅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而且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危机快速反应机制正在走向成熟,并受到了全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好评。
以人为本和科学的救援机制 空前沉重的自然灾难,使我们以坚定的意志和快速的救援行动这种特殊方式解读了“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深刻内涵,人民的利益、人的生命价值始终被置于最崇高的位置上。面对废墟里脆弱的生命,党中央作出了把救人作为重中之重的科学决策,温家宝总理的“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的呐喊感动着全世界。“不抛弃、不放弃”,在“72小时黄金营救期”过后,营救记录一再被刷新,一个个生命的奇迹被创造。面对紧迫而繁重复杂的救援任务,我们始终依靠专家力量,行政意志迅速让位于科学精神,国务院成立了涉及地震、卫生、防疫、水利、地质等多学科的专家委员会作为决策咨询机构,各种专业的救援队伍迅速开往灾区,科学和专业的救援保证了危机应对的高效和从容。面对逾千万痛失家园急需安置的灾区群众,胡锦涛总书记急群众之所急,亲自奔走于浙江、河北等地的帐篷和简易用房生产厂家,以特有的政治领袖人格魅力号召全国各地快速为灾区群众提供安置物资。面对无数因震灾饱受心灵创伤的人群,我们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干预大行动,上万名的心理专家和心理救援志愿者前往灾区。
及时和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 信息发布及时和透明化是制止谣言、稳定民心的重要手段,也是危机应急机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此次灾情和抗灾信息披露的透明、迅速,新闻报道的全方位和力度之大,可谓历史之最。四川汶川强烈地震的消息,政府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人们在不到几分钟时间就迅速从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等工具中获知灾难真相、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和有关方面救灾行动迅速展开的消息。权威的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断了正常播出,以24小时直播的方式,全面、深入、准确地滚动报道灾情和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四川省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通报有关情况。灾区情况稍为稳定后,我们又及时组织400多名境外媒体记者前往灾区采访。此次抗灾建立的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不仅预防和制止了流言的传播,而且表现了党和政府的坚强自信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让全国公众和全世界迅速了解灾情和政府高效的抗灾努力,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迅速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舆论氛围,获得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举国之力和对外开放的社会动员机制 前所未有的震灾考验着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也考验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我们能够迅速举全国之力拉开一场全民族参与的抗震救灾的大战役。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指挥下,十余万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数不清的抢险救灾队伍和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赶往抗震救灾第一线,各种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举国上下、男女老少纷纷捐款、捐物,献血,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同时要看到,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地震震中映秀镇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的: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表示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并得到了100多个国家的响应。举国之力和对外开放的社会动员机制的形成,说明了开放的中国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危机方面表现得更加自信、理性、务实和成熟。(詹文都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赋予民族精神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 自5·12以来的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也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弘扬了以人为本精神。
在抗震救灾中,胡总书记、温总理亲赴灾区指导、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动员、组织各级党和政府,调动了十多万人的抢险救灾大军,人民解放军、公安干警、武警战士以最快的速度挺进灾区,夜以继日地从废墟中抢救出无数的生命,转移出一批批处境危险的群众;源源不断的救灾物资从水、陆、空三路齐发运往灾区;迅速集结力量抢修塌方道路,打通救灾生命线;数以万计的伤员尽快得到救治,数百万的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安置……所有这一切,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精神的主线。
有人也许会说,以人为本不过是一种执政理念,能说是一种民族精神吗?本人认为,以人为本不光是一种执政理念,而且别有丰富的内涵。从抗震救灾过程来看,它已经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从逻辑上说,以人为本是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爱国必然导致爱国人(民),否则爱国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国家从最广泛的基础来说是由国人(民)构成的,国家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国人(民)维系、支撑和创造的。所以,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一种爱“人(民)”主义。爱国主义是一种民族精神,而爱“人(民)”主义是爱国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以人为本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将人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保护每一个生命,爱护每一个公民,落实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心每个人的发展等,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这次抗震救灾使西方的“人权”论者也三缄其口,原因很简单,就在于以人为本在人权方面要比西方“人权”论更胜一筹。因为它真正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身份。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胡总书记、温总理都反复强调:抢救人的生命,是我们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决不放弃;一定要把受灾群众的治疗、生活妥善安置好。并向广大灾区群众许诺:一定要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这次抗震救灾是对党和政府是否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一次严峻考验。老百姓对党和政府听其言而观其行,认识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真正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以人为本,因而从内心深处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
这次抗震救灾的洗礼使以人为本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国人与灾区人民休戚与共,心痛在一起,泪流在一起,关心和爱心时时刻刻涌向受难的同胞。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真正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调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许许多多普通的群众自发地捐款捐物送温暖、献爱心。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如今被赋予很强的时代价值。以人为本精神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不仅要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还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中华民族必将展现蓬勃的希望和生机。(陈伟群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生命无价是现代国家最高价值 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成为共同的价值理念且具有了国家形式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然而,大灾之中显大义,大灾之中明大义,大灾之中传大义。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害,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倾全力救助。期间,胡锦涛和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亲临险象环生的抗震第一线指导工作,还再三强调:“第一位的是救人”、“救人是第一任务”、“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人民子弟兵和各路救援队伍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把抢救灾区群众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些,不仅显示了中国人在大灾面前的团结一致,顽强坚毅,也充分显示了中国人对于生命的高度珍惜。可以说,珍惜生命、敬重生命,已成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及其广大民众共同的价值理念,并正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
受到关注并获得高度评价的是这一共同价值理念还具有了国家形式,国务院宣布,全国在同一时间为地震罹难者举行哀悼,并在各地降半旗和停止公共娱乐活动3天。政府这一重大决定与履行,不仅寄托了对不幸罹难民众的深切哀思,更充分显示了对生命、包括每一个普通民众生命的高度珍惜和敬重。天灾无情人有情,抗震救灾彰显和诠释了一个普世伦理原则:“以人为本是救灾的核心”。
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社会正义的一种体现 抗震救灾中发生的无数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事实说明,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社会正义的一种体现。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当代中国来说,更应执著于这一最高价值而毫无懈怠。当地震灾难降临,党和国家领导人首先作出的重大决定,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拯救受灾民众的生命,人民子弟兵在地震后的第14分钟就已开拔奔赴灾区。为尽可能更快、更多、更有效地拯救生命,在党和政府统一指挥下,各方面的力量迅速调集,快速有效地投入到营救之中。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体,人民的生命弥足珍贵,这是任何数量的金钱、物质和其他事情都无法衡量、无法替换的。
生命伦理的研究认为,现实中的生命都是个体的,也是具体的、差异的。因而,对于生命的珍惜和敬重,其对象就不应是一个笼统的生命抽象物,而必须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即对每一个人的生命的珍惜和敬重。面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特别是对处于巨大自然灾害威胁之中显得异常脆弱的生命个体,生死几在一线之间,以珍惜和敬重为出发点的救援无疑倍显重要。为救援被埋压的民众,那些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救援队,不惜连续奋战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而决不言放弃。即使时间已经超过了生命救援的“黄金期”,救援工作也没松懈,仍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期待生命奇迹的出现。这些,不仅激起全国人民对子弟兵及各路救援队的赞颂和钦佩,也由此折射出所有生命个体平等及具有同等价值的深刻伦理涵义。生命是无价的,更无高低贵贱之分,对生命的珍惜和敬重是绝不因个体社会地位的高低、职业的不同、财富的差别而有区别。
亿万人民真切感受到了作为人民主体的意义,激发起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无疑,抗震救灾的过程既是在这样的生命价值原则指引下开展的,又通过对一个个生命倾力救援的实践使这个原则得到了不断传播,发扬光大。“救人”实际已成为抗震救灾中无声的命令、最高的命令。个体生命价值平等的光芒在中华大地映现,熠熠生辉。家园的破碎、亲人的离去,使我们亿万人民悲痛欲绝,同时也使我们在直面残酷的悲痛中成熟。抗震救灾使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及广大民众表现出一种普遍高涨的民族凝聚力,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亿万人民在此时真切感受到了作为人民主体的意义:他们的生命价值、包括每个普通人的生命的价值正受到珍惜、敬重,而他们与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政府紧紧联系在一起,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
这些,对在中国上千年封建等级社会中形成的官贵民贱,天子命重如山、小民命贱似蝼蚁的生命等级价值观念,无疑是一个根本性的颠覆。被封建等级制度和文化观念压抑扭曲已久的生命平等的伦理光辉,也在此刻被唤起、被激发、被升华,它无疑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国家性质相适应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王宏维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