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场以“同舟共济共建家园”为主题的抗震救灾座谈会在同济大学举行。该校党委书记周家伦面对正在进行的救灾工作立下了“军令状”:听从抗震救灾的总体安排,一旦有召唤就奔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为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提供规划、建设、交通、环境、历史建筑保护等多专业领域的解决方案。
由于同济的抗震救灾工作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迄今该校已有8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前往灾区一线提供专业服务,并出色完成了多个方面的阶段性任务。在专家们看来,在重建工作当中,有很多必须注意的地方。
应建立一门地震综合学科 “我建议要紧急成立赈灾建筑破坏考察专家委员会,科学、准确、最大限度真实地将地震破坏状况记录下来,为今后专家们进行地震科学研究保存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否则现场破坏掉了,就来不及了!”同济大学古建筑保护专家路秉杰教授呼吁,这比建地震博物馆等来得更为迫切。
路教授认为,感情表达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要理性,要智慧。地震震不死人,都是房屋倒塌把人压死。我们怎样做到让房屋慢倒、少倒,减少生命损失?上海过去没地震,将来不见得就没地震;这个地方现在是小地震,将来不见得就没大地震。因此,抗击地震,不限于哪一个国家,它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要充分吸收日本等国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共同参与到抗震的研究工作中来。
路教授还认为,地震学科应该是一门包括多类学科的综合学科,有时还包括社会学等,而不该把它做成单一学科来看。
为上海世博防灾早作准备 “通过关注此次地震,我们还要重视上海的防灾工作。后年的世博会等一系列背景,也要求我们要加强上海城市安全、城市防灾工作。”此前,同济大学生命线工程专家、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李杰教授呼吁做上海抗震救灾规划已达十年之久,他认为这项工作也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这项规划如何开展?李教授建议,一是灾后短期安置规划要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同济大学要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规划先带头,后面需要很多学科跟上,为灾后重建提供更好的方案。
二是恢复重建过程中的生命线工程。此次震区地处山区和平原结合带,生命线工程破坏不是特别明显,但其供水、供电系统遭破坏也有上千公司,其恢复也是一项很严峻的任务。同时,恢复工作也要与改造公司相结合。
建造房屋再也不能违章违规 “违章违规、不按照规范建造的房屋,损伤最厉害。”同济大学结构抗震专家李建中教授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经过正规设计、正规施工的房子,一般是有较强的抗震能力的,像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都还是能抗震的。
此前,李教授等专家作为建设部“房屋应急评估专家”到四川,一共评估了223栋房屋的安危。其中,在青川评估了133座房屋,判定其中的66座为危房,需要立即撤离,否则又会带来严重人员损伤。
此外,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家李风亭教授等人在灾情发生后,还向科技部呈交了一份关于灾区饮用水安全的建议书,随后又协助科技部,向灾区紧急调运了270多吨消毒剂、净水剂。现在,他们决定全力援助灾区的水厂再建工作。
作者: 晚报通讯员 黄艾娇 记者 李征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