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变“两夏”——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升加快现代农业进程 新华网北京5月28日电(记者董峻)5月26日,河南南阳镇平县的一块麦田里,陕西农民张军强正驾驶着一台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南阳是黄淮海小麦主产区的最南端。
随着麦穗从南到北渐次由青变黄,27万台联合收割机将像候鸟一样一路向北,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跨区机收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中国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如,一些地方推行的“小麦联合收获-秸秆机械打捆-粮草运输-玉米精播”等“一条龙”方式,使传统的“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变成了“两夏”(夏收种、夏管)。伴随这一历史性进程,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也快速提升。
跨区作业:中国农民又一伟大创造 7天前,张军强从老家陕西三原县把收割机千里迢迢开到这里,投身为期一个月的“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大军。他的收支账算得很清楚:这是他第3年参加跨区机收,作业价格跟去年差不多,一亩地收费30元至35元,今年应当可以还清买机器的成本甚至略有盈余,以后每年这台收割机至少能为他赚得纯收入1.5万元以上——这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全年所得。
实际上早在22年前,农机跨区作业的方式就由农民自发搞了起来。山西太谷县五家堡村农民温廷玉,1986年和另五位农民组织收割机赴省内运城地区,利用小麦成熟的时间差开展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成为最早的一支农机跨区作业队。
此后短短几年,北方的农民很快发现,把割麦子这件“最累人的农活”交给收割机来干,不但大大节省时间,还能在收获的同时把麦秆打成捆、甚至把玉米等秋粮种子种下去,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跨区机收的范围很快蔓延到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1996年,农业部首次在河南组织召开了“三夏”跨区机收小麦现场会,揭开了大规模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的序幕。当年,北方11个省份的2.3万台联合收割机参加了小麦跨区机收。随后,各部委相继出台优惠扶持措施,如免收公路通行费,优先供应农用柴油等。
目前,农机作业服务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3650万个。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农机销售、作业、维修市场日益兴旺。去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达3060亿元。
“俺家自从8年前开始用上收割机,孩子他爸就再不用专门从外地赶回来收麦子了。”张军强正在劳作的这块地的主人、41岁的农民高改竹一边撑开麻袋接着从收割机里淌出来的麦子,一边说:“一亩地给人家35元钱,可是省了路费,也不用给工厂请假,算算还是值得多。”
“中国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一家一户买农机既不经济、也买不起、更没有必要。”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认为,跨区作业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开辟了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途径。
从耕种到收获:农民越来越少“面朝黄土背朝天” 25日,由农业部举办的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开机启动仪式在河南南阳市举行,标志着今年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全面启动。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这项工作将扩展到粮食生产的所有领域,涉及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覆盖耕、种、收主要作业环节。
在一些地方,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大力推广,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使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普遍提升。不少地方还依据资源秉赋加大了薯类、油料、茶叶、果园等生产机械化的示范推广,积极引导发展特色农机。长江流域油菜机械直播、开沟、收获等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果业机械在陕西、江西、新疆等水果主产区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拓宽了农机化发展领域和农民增收渠道。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与国家一系列强农政策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两倍多,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农业县。而在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农机补贴投入,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亿元,又比上年翻了一番,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农牧业县(场)。同时,县均投入也将相应增加。补贴机具种类由7大类24种增加到9大类33种。
宗锦耀说,农业机械化最大的好处是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机械作业成本低于人工成本,有利于促进农业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农民的迫切愿望。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1%:农机化进入中级发展新阶段 据宗锦耀介绍,根据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农业部将农业机械化发展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主要用两个评判指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中级阶段是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跨入40%并提高到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40%降低到20%的发展阶段。
中国用了半个多世纪时间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的使命,目前进入了快速成长期。据统计测算,到2007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1%,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标志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跨入中级阶段。这意味着农业发展方式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的重大转变。
一个现实情况是,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只相当于韩国上世纪70年代水平。虽然全国机耕水平接近60%,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机收水平接近50%,但大宗农产品生产总体机械化水平较低,多数劳动强度较大的主要生产环节农机化发展滞后,水稻机插秧水平只有11%,玉米机收水平仅有8%,花生、马铃薯机收发展刚刚起步,油菜、甘蔗、园艺作物等优势农产品机械化基本空白。
农机行业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农机化技术基础基本具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扩大实施,农机工业与农业机械化良性互动,各方面对发展农机化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只要辅以综合的政策、财政支持,就能有效推动农机化加快发展。这些政策包括加大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扶持、支持公益性农机化技术推广、支持农机化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加强农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