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有句谚语说:“只要会来事,即便在寺庙里也会有鱼吃。”与理论和洞察力相比,似乎“世故”更重要,这也是韩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不世故,很危险 过去,百姓被抓进衙门,他们首先要窥探衙役们的脸色。此时争论什么有罪无罪,争论什么国法、原则,都毫无意义。
如果真去那样做的话,结果会更糟。重要的是,要尽快揣测出衙役们的心思,而不是莽莽撞撞地当面去问。
过去的鞭刑制度就非常典型。一样是打十鞭,那可要看行刑人的心情。有打一百鞭屁股连红都不红的,也有十鞭下去就要人命的。这“世故”与否竟关乎人命大事。
行贿也要讲“世故”。如果拿不准,送十两就可办成的事,结果你送了一百两或更多不就亏了嘛;如果应该送一百两,你却送上十两给他,那反而要招致更可怕的后果。居于显赫地位的达官贵人也是如此,他们要窥探国王的心思,在国王面前也要表现得世故些才不会有错。
上朝的时候,他们常常在袖缝中偷窥龙颜作何表情。如果国王看上去心情不好,那说话就要格外小心,尽量避免直言;如果认为国王心情不错,那就赶快抓紧奏上些问题。假如判断得不准,那结果很有可能是身首异处,甚至殃及全族。
国王也要讲“世故”。这是指面对比自己国家强大的那些国家,如果一时疏忽,就有亡国的危险。
看眼睛,定国策 甚至就连壬辰倭乱(1592年~1598年,日本侵略朝鲜半岛的战争)时,我们也要凭着世故去探寻日本是否侵略我们。
派往日本搜集情报的韩国使臣,在日本逗留了半年,可回来汇报的内容,就只是些关于丰臣秀吉(当时日本的当权者)眼睛的“情报”。这是因为他们过于重视探寻他人的眼部表情。在国王面前,他们上奏的决定国家存亡的奏折是这样的:“丰臣秀吉的眼睛炯炯有神,他一定会攻打我们的国家。”而反驳者道:“他的眼睛看上去像老鼠眼,首先他不是能够攻打我国的人。”
日本当时也派使臣来韩国搜集情报,他们搜集的内容是这样的:士兵们携带的枪的长度;与妓女嬉戏的官吏的情形等等。总之,收集到许多被认为是韩国国家纲纪混乱的证据。
至今,“世故”的思维方式在韩国仍然盛行。公司下属要看社长的脸色,民要看官的脸色,公务员要看上司的脸色,整个国家要看强国的脸色。很多人依旧相信:“世故”是有利于生存的。(作者韩李御宁译者 张乃丽 )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