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大地震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一批批志愿者陆续从前线归来,尽管脸上还带着劳累,但他们都会喊出同一个字———“值”。亲历灾区,他们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有一种力量叫“坚强”
“我不是一个帮助者,也不是一个治疗师,我是在跟他分享勇气。
”灾难发生5天后,北京大学心理系的徐凯文博士便进入灾区,进行了先期的摸底与早期的心理干预工作。“我看到的人经历了非常严重的创伤,我觉得如果这些创伤放在我身上,我大概都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但他们活了下来,而且正在试图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这种力量让我钦佩。”徐凯文说。
“上到90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孩子,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不清楚我以后会遇到什么困难,但相信我从他们身上获得了面对任何困难的勇气。”北京老年医院急诊科护士梵静刚下飞机就对记者说。5月21日,作为医务志愿者的梵静到达绵阳九洲体育馆受灾群众安置点,与之前想像的遍地纱布、处处悲苦面孔不同,她看到的是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
北京林业大学的王常煦是赶赴灾区的学生志愿者,她表示这段经历使她更加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5岁的孩子被埋了3天,身上受了伤,可他直到现在都没有喊过一声疼,这是我都做不到的。”王常煦说。
“人都是有潜能的,在重大灾难降临时这种潜能往往会被激发出来。”“12355北京青少年服务热线”负责人何明华说,“一个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男孩还在不停地帮助他人,告诉他们要坚强、要挺住。是灾难使孩子们变得更懂事、更坚强了。”有一份感悟是“珍惜”
北京市疾控中心的叶岩是北京团市委和北京志愿者协会派出的首批志愿者之一,5月27日才回到北京。他说:“自己心情很复杂。尽管有了能够避雨的帐篷,有了吃的东西和开水,但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很孤独,尤其是失去亲人的群众渴望倾诉,我们跟他们聊天,他们就会很开心。”叶岩还说:“此行是对自己最大的激励与鞭策,回来后,我会努力做好防疫工作,同时会更加珍惜陪伴在身边能够听我倾诉的亲人和朋友。”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蔡晨瑞老师说,从灾区回来后一直都忘不了一个小女孩手里紧紧攥着果丹皮的那一幕。
“灾区之行让我明白了两个珍惜:一是一定要珍惜自己现有的东西,不要浪费;二是要珍惜自己现有的幸福。”蔡老师说。灾难中学会理解和帮助
“感觉他们突然间长大了许多,变得懂事了许多,他们会主动把仅有的玩具分给身边的小朋友,他们知道彼此最想要什么,流露出了这个年龄孩子少有的懂事和承担。”何明华对记者说,灾区里的孩子带给她很多感动。
“以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会更多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一想,也会通过热线告诉青少年们多替别人着想,在相互理解中奉献出我们更多的爱。”何明华说。
“对灾区群众,我们的爱不是奉献,因为那是我们应该给的。是他们激发了我们的大爱,激发了全民族对爱和责任的追求。平时的麻木、冷漠在灾害面前消失了,我们开始学会关注别人。灾难让我们经历了价值观的调整,这是一场心灵的救赎。”资深心理咨询师司晶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