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 题:救灾捐赠不需要仪式
新华社记者葛如江
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社会各界的爱心如潮水般涌动,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相连,手相牵,纷纷捐款捐物支持抗震救灾。
近来,各地的捐赠仪式也多了起来。
我们注意到大部分捐赠仪式很简单,不过寥寥10分钟左右,但有一些捐赠仪式过于复杂,甚至要花费一两个小时。比如,某地组织了100多辆车给灾区送饮用水,先是各个送水车全部到仪式点集中,就要个把小时,随后是一个接一个的领导讲话,然后车队才浩浩荡荡地出发。整个仪式用了近2小时。
我们习惯于通过一个捐赠仪式表达捐赠者的美好心愿,事实上,捐款捐物已是表达爱心的形式了。爱心本无价,捐赠完全可以不需要仪式!
当前,抗震救灾仍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件大事。灾区的百姓生活依然十分艰难,吃、穿、饮用水等都是急需品,而且各种次生灾害还有可能发生。因此,作为救灾工作一部分的捐赠,要充分考虑灾区群众的疾苦,尽量少搞或不搞仪式,争分夺秒把救灾善款和物资送到灾区人民手中,以解灾区人民燃眉之急。
一些捐赠仪式还影响了领导干部的正常工作。仪式上,捐赠单位总希望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或行业主管能到仪式上“捧场”。碍于面子,又是善举,领导当然不好推辞。但捐赠仪式多了,领导就忙不过来了。一位领导就说,最近他一天要赶好几场子,实在无奈!
中国自古就有做好事不留名的美德。当你看到,南京的乞丐把身上仅有的105元钱捐出时,你会觉得捐赠不需要仪式;当你看到,尚未入学的小朋友捧着零花钱来捐款时,小朋友清澈的眼睛告诉你,捐赠不需要仪式;当你看到,老人把攒下的养老金通过银行汇至慈善总会时,你更会体会到,救灾捐赠不需要仪式!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