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日,绵竹,孩子哭着要牵父亲的手 本报特派记者 易知 摄 |
绵竹首批107位小学生赴江苏常州复课
9岁小女孩哭喊“我不想走”
本报绵竹专电(特派记者 易知)“5·12”黑色一瞬间,我们的天,塌了——没有了家,没有了校园,我们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你那熟悉的呼唤被黑暗深深掩埋,我们在阳光下一起游玩的同伴啊,恐惧中伸出的小手……
一首因地震而创作的诗歌,一首为孩子们重新拿起课本创作的诗歌,来自绵竹汉旺和孝德两镇的107位小学生,在即将离开家乡的土地前,孩子们齐声朗读了这首诗歌。
第一次离家不想走
“妈妈,妈妈,我不想走!”带队老师不停催促,车内的小女孩哭得更大声了,她一边用手抹着眼泪,一边不停向车窗外呼喊,窗外是已经哭成一团的父母。小女孩叫袁源,今年9岁,绵竹市孝德小学三年级学生。地震损坏了她的学校和房子,小袁源只得和父母搬进帐篷,每天唯一的活动就是和周围帐篷里同龄孩子一起玩耍。
绵竹灾区群众安置点内,在救援部队和志愿者帮助下,一所所帐篷学校恢复了上课,但这些学校数量还不够。在江苏一家爱心企业牵头下,绵竹汉旺镇和孝德镇107位小学生,将赴常州泰村实验学校复课。袁源成为了这107名孩子中的一员,而这也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
最惦记孩子睡不好
握握孩子的手,叮嘱她要好好学习,嘱咐她一定要乖乖听老师的话,车内的孩子失声哭泣,车外的家长却只能强忍眼泪鼓励孩子坚强。袁源的妈妈叫肖宁,望着车门边哭喊的女儿,她只能伏在丈夫的肩上擦掉眼泪。当她转身面对孩子时,虽然眼眶是红的,脸上却看不到一滴泪水。
“娃娃已经哭成这样了,我们做家长的不能哭,不然孩子的心里一定会很难受。”因为地震,这位年轻的妈妈第一次与女儿分离,“她过去能有书读,能逐渐忘掉这场地震,我们做家长的都很高兴。”肖宁告诉记者,从28日得知女儿要到常州读书后,她就开始有意识地教孩子生活上的常识,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女儿晚上睡觉睡不好。
4位家乡老师陪同赴外地
昨日下午2点,满载着107位灾区孩子的客车出发了,他们中最小的还不满7岁,孩子们将乘坐飞机到达常州。
据了解,绵竹市教委曾多次与江苏常州教委联系,详细调查了解接收学校的情况,得知接收孩子们的泰村实验学校是当地重点学校,软硬件条件都非常好后,这才放心将孩子送了过去。此外,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尽快融入当地环境,汉旺镇和孝德镇两所学校4位老师,随车和107位孩子一起远赴常州。绵竹市教委表示,一旦家乡的学校重建完成,孩子们就能够重回家乡,重回父母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