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在绵阳机场的营地集合。当日,约150名武警水电部队官兵从绵阳机场出发前往北川地区,准备徒步前往唐家山堰塞湖大坝。新华社记者朱炜 摄
新华网绵阳5月31日电 题:每一秒都不能浪费——记唐家山抢险中的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三支队
新华社记者冯冰
“必须保证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自己克服,吃饭要趁给车加油的时候,小便在车上用塑料瓶解决,大便提前半小时报告。总之,每一秒都不能浪费!”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三支队支队长朱国良这样要求他的官兵们。
早上6点,唐家山的天刚刚露出亮色,三支队的一批官兵就来到泄流槽工地的施工机械旁,替换上了一宿夜班的战友们。为了确保完成抢险任务,水电部队官兵分成两班倒,白班连续工作12个半小时,夜班连续工作11个半小时,昼夜不停赶抢施工进度。
“都是我的兵,我怎么能不心疼?但这种千钧一发的节骨眼,不是心疼人的时候!”朱国良说,“如果不能成功抢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向党和人民交代!”
三支队此次共调集了驻在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的38名精兵强将投入到唐家山抢险中,他们至少都有3年以上实战操作经验,有的还是多面手,能够操作各种机械。5月25日晚,他们每人负重25公斤以上,连夜徒步翻越随时有滑坡危险的重重大山来到唐家山。当时这里没有帐篷、缺吃少喝,官兵们没有一句怨言便投入到抢险工作中。
空中通道打通之后,施工机械和帐篷等生活物资空运进来。水电部队的营地就搭在坝顶上,这里到处坑坑洼洼,遍布大大小小的石块,很难找到一块平地。一顶12平方米左右的帐篷有时要挤10个人,地上只铺一张简单的塑料布,躺下去硌得背疼。帐篷里白天又潮又热,到了晚上则又湿又冷。
这里虽然守着容积达1亿多立方米的堰塞湖,但最宝贵的却是水——饮用水。由于天气状况多变,直升机有时不能及时把生活物资运进来。在太阳的暴晒和高强度的劳动下,官兵们有时一瓶纯净水要顶一天。
每天,这里都有多架次的直升机起降,特别是“空中巨无霸”米—26,每次来临都要掀起一场强风暴,飞沙走石,有时甚至把帐篷都吹塌了,加上帐篷旁边就是24小时轰鸣的发电机,官兵们很难睡个安稳觉。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精力施工抢险,三支队只好组织上夜班的官兵到对面山上的树林里休息。
支队副参谋长任大军负责前方的协调工作,他凌晨4点才睡,6点就又起来工作,连续几天都是如此。“没办法,太多事情要做。别人可以暂时休息一会儿,我只能在这儿盯着。”这位身材魁梧的四川汉子说:“就算是瘦20斤,也要把这场硬仗拿下!”
陈继联、廖超、秦琼移三名士官都来自重灾区安县。地震发生时,他们恰巧都在家休假,三个人顾不上安置家里的亲人,都自觉地赶到部队参加唐家山抢险任务。
陈继联家的房子塌了,已经有三个多月身孕的妻子和老母亲、小妹妹一起住在窝棚里。当他听到部队开拔的消息时,便打车到了离唐家山不远的擂鼓镇,然后一个人徒步进山,找到了部队,立即投入到抢险工作中。他说:“我家在下游,如果这里溃坝了,我家肯定也被冲了。参加抢险,既是救人民群众的大家,也是救我的小家呀。”
“我们水电部队本来就常年奋战在崇山峻岭间,吃点苦算什么!”眼看着泄流槽逐渐接近完工,士官曹承甫连日的紧张心情稍稍轻松了些:“只要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保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再苦再累都不怕!”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