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十三孤儿,
一次没有对话的采访
本报讯 昨天中午在青川县关庄镇采访,妻子发来短信:“后天就是六一,儿子的第二个儿童节。礼物我买,你注意安全!”经她一提醒,猛然想到关庄有一个由救援部队与志愿者共同建成的孤儿救助点。
一块平整出来的山地上,简单的竹竿围成一个小院,入口处写着大大的4个字——“希望新村”。里面搭着3个帐篷,分别标着“活动室”、“男寝室”、“女寝室”。活动室就是教室,排放了10多张小课桌,帐篷上挂着课程表,分别是美术、音乐、文化、心理辅导、手工等课程。还有作息时间表:早上6时起床,一天4节课,晚上9时30分就寝。
地震中失去双亲的13个孩子,正在寝室午休。探进头去,他们都没睡觉,在高低铺上或坐或躺,有的看书,有的低声聊天。他们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8岁。为了不打扰他们,我没有贸然闯入,收起采访本,在帐篷外与他们的“临时家长”们聊天。
一位正在为孩子们烧饭的战士介绍,“希望新村”是来参加青川救援的济南军区猛虎师某炮团创办的,刚好办了一周时间。刚来的那两天,这些孩子拒绝和任何人说话,同伴之间也没有交流。前些天,晚上遇到余震时,孩子们哭成了一片。在与官兵们、心理援助专家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生活了几天后,他们逐渐开始说话了,脸上也见到了笑容。
海外留学心理援助专家志愿团的王卫东博士一开始对记者的到来有些警觉,看我并不进入,只是站在外头观察,他倒有些不好意思,主动走出来:“谢谢!少打扰他们是我们该做的。”我请教儿童灾后的基本情绪反应。他说,失去父母后,孤儿一般有几个阶段的情绪变化:震惊、麻木(怎么了?!)——否认事实存在(爸爸妈妈没有死,他们不会离开我的)——愤怒、自责(是我做错事了吗?)——接受现实、开始面对新的生活。他告诉记者,这13个孩子的坚强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几天下来沟通没有太多障碍,相对充实的学习生活也使他们的注意力得到了分散。写文章、做游戏等内容,也使原有情绪得到了有效的宣泄。
聊了一会,记者才意识到,这个用爱搭起来的“新家”,其教育水平是国际级的。除了王卫东博士外,还有来自中科院的资深专家,他们都是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派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军方救援行动结束后,会将“希望新村”移交给当地民政部门,通过认养的方式让这批孤儿开始新的生活。
整个采访过程,记者小心翼翼,没有与任何一个孩子对话。
在没有人的教室的课桌上,记者看到了几篇孤儿的作文,用相机拍下两篇,赶紧结束了采访。离开后,打开相机读起来,她们稚嫩的文字让记者的眼睛湿润了一次又一次——
何小丽,14岁,题为《曾经》:“曾经的事在脑海里重演,悲伤也因曾经的事一拥而出。曾经我身边有爸爸妈妈,我经常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我常常叫爸爸妈妈抱着我,不管爸爸妈妈多累都会抱我……我常常依在妈妈听妈妈讲她小时候的事,每次我都听得很认真……”
陈倩,13岁,无题,部分原文如下:“爸爸妈妈,您们想我了吗?我可是非常想您们,其实在我孤单的时候,在我伤心的时候,我真的需要您们倍(陪)伴我。……有许多解放军叔叔和志愿者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都对我们非常好,希望您们能看见我的笑容,也请您们保佑和我一样的孩子,保佑帮助我们的人……我现在是这么多孤儿中最幸运的。”
“孩子在,希望就在”这句话,记者忽然有了沉甸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