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将全国的储备帐篷都捐赠给了中国。图为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外的帐篷学校。朱峥/摄
新华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齐紫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既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伟大壮举,也是一场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人类共同推崇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现代执政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共鸣。
抗震救灾的壮举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抢救幸存者,设立全国哀悼日,其核心是“人”;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堰塞湖抢险工作首位,将安置受灾群众作为抗震救灾最突出的任务,其目的是“人”。
从这个大写的“人”上,世界公众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在中国,生命受到尊重,生存权受到保护,发展权得到维护。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中国政府的举动显示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扎实推进”。
抗震救灾的壮举体现了中国政府高效透明的的运作方式。灾难是一块试金石,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组织了高效的救灾行动,迅速形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紧密结合的救援、重建机制。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促进震区信息及时、全面地向外界传递。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负责人温德姆·詹姆斯说:“中国能以不寻常的速度采取行动,很少有哪个国家的政府能像中国政府那样集中资源和注意力。”
抗震救灾的壮举表现了中国人民的人道关怀、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源源不断的各阶层捐助,以各种方式支援地震灾区的援助之手,就是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从“汶川挺住”的鼓励到“中国加油”的呐喊,这种关怀和责任感的凝聚与升华,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澳大利亚人报》说,中国民众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是面对灾难时团结一致的行动,是让全世界称赞的爱国主义。
中国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壮举,蕴涵着人类社会发展中共同形成的精神价值,因而就具有了深远的世界意义。当外国媒体祝愿“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时,中国也告诉世界,中国的希望必将与世界同在。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