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一张介绍信 深深鱼水情

  新华网成都6月1日电 题:一张介绍信 深深鱼水情

  新华社记者袁震宇

  杨海亮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了三折的信纸,纸边已经磨毛,还沾上了不少尘土。他轻轻地打开,递给记者看:这是一张再普通不过的横格信纸,没有字,但右下角盖着一个模糊的印章。
仔细分辨,才看出上面写着“北川县漩坪羌族乡烧坊村村民委员会”。

  记者是5月28日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上见到杨海亮的。他是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老山主攻团”的一位作训参谋。该团的1800多名官兵5月12日即奉命星夜赶赴汶川大地震灾区参与救灾。部队在北川县陈家坝乡执行任务,其间救出人员300多名,疏散群众2万多人,修建恢复道路15公里,搬运救灾物资300多吨,抢收小麦油菜50多亩。

  随着唐家山堰塞湖的危险逐渐凸显,下游上百万群众的生命财产陷于危险中,5月22日,杨海亮和另一位作训参谋沈旭彪,以及从团警侦连、工兵连、通信连中抽调的13名战士,接受了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徒步前往唐家山堰塞湖坝顶。他们顾不上休息,带上水壶、挎包、绳索等基本装备就匆匆上路。为了减轻重量,尽早抵达目的地,所有战士只带了一天的干粮。

  “我们这个15人的小分队担负着两项任务,一项是进行水位勘测,及时把堰塞湖水情的最新变化报告抢险指挥部;另一项是侦察进山路线,为后续抢险部队开进探明道路。”杨海亮说。

  22日中午11时30分,15名战士从北川县任家坪出发,兵分两路,一路朝西北方向前进,历时7个半小时,徒步21公里,由唐家山南侧抵达堰塞湖坝顶;另一路朝东北方向前进,历时10个半小时,徒步45公里,由唐家山北侧抵达堰塞湖坝顶。

  22日晚上,杨海亮率领的小分队正在山里行进,碰上了漩坪羌族乡烧坊村的6位村民。他们本已被疏散,但放心不下家里的房子和牲口,一定要回村去看看。杨海亮见他们又渴又饿,便与其他战士一起分了些水和干粮给他们。

  其中一位村民叫徐兴德,是烧坊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从怀里拿出村委会公章,在一张空白信纸的右下角盖了个章,交给杨海亮,说:“感谢解放军!我们村里人都不知道怎么报答你们。我先给你开个空白介绍信,你好好收着,以后部队需要什么东西,直接填了介绍信就上我们村里要,全村人看到这个,哪怕不吃不喝也要把东西给解放军送上。”

  “穿着这身军装,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就是我们的职责,但群众对我们这么好,大家都非常感动,下定决心要尽早抵达目的地,争取早日排险,不让群众受一点损失。”杨海亮说。

  前进的路途异常艰险,一路上碰到了3次大塌方,几十次滑坡。23日上午小分队抵达坝顶时,几乎没有任何给养,干粮和水已消耗殆尽。饮用水靠6名战士每隔12个小时去山上清洁水源处抬回,往返一次需要近4个小时,抬一次只够每名战士分到不足半矿泉水瓶的水;吃饭则完全依靠上山挖土豆、红薯等来解决。所有人的手和脚都布满了血泡,4名战士的脚严重扭伤。浸透了汗水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满了盐霜,变得像纸板一样硬……但从头至尾,没有一位战士叫过苦、喊过累,用沈旭彪的话说,是要“对得起那张空白的介绍信”。

  23日19时,小分队向抢险指挥部传回了第一份水情报告,为指挥部制定排险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顺着他们探明的道路,后续部队陆续到达,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抢险工作中,下游群众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杨海亮对记者说,这张空白的介绍信就是军民鱼水情的最好体现。在这个危难的时刻,正是这份深厚的情意为战士们注入了无穷的力量,支撑着大家不懈努力,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而顽强奋战。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