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被地震改变的日常生活(图)

每次有送水车到来,韩家脊社区的人们都会互相帮忙打水。
每次有送水车到来,韩家脊社区的人们都会互相帮忙打水。

新快报特派记者 牟晓翼/文 王翔/摄
新快报特派记者 牟晓翼/文 王翔/摄

  被地震改变的日常生活

  韩家脊社区

  地震前绵阳市游仙区成百上千社区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汶川大地震后,韩家脊社区办公室统一管理周边七个社区需要疏散的居民,整体搬迁至涪江河堤坝至芙蓉溪路一线的自制帐篷中,拥有2194户5100人口,浓缩为绵阳市最大的“帐篷小区”。

  原本松散的邻里关系,在这里一下子被压缩到了一起。各守一方的日常生活交叉扭结到了一处。人们依旧争吵、抱怨、担心、劳累、互助、体贴,但他们的生活却被这场灾难结结实实地改变了。

  1

  廉租房

  躲地震只带着公房租赁证

  1993年,绵阳市涪城区旧城区进行大规模改造,许多居住在破旧房中的低收入居民,都成为了拆迁对象。同年,海川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在绵阳市游仙区芙蓉溪旁兴建了七栋小楼房,最高的有八层,后来成为拆迁对象的新居。

  55岁的宋翠华和丈夫都是下岗职工。他们跟宋翠花的母亲在搬进游仙区韩家脊社区之前,在涪城区一座小桥下的瓦房中生活。那间瓦房只有13平米,宋翠华一家上厕所,都要跑到旁边公园里的公共厕所去。宋翠华和丈夫都是下岗职工,平日靠打点零工、摆个地摊为生。虽然绵阳的房价那时就是每平方米千把块钱,但宋翠华太穷,关于房子的事,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连想都没有想过拥有一套商品房”。

  然而生活的惊喜往往让人意想不到。1994年,韩家脊四栋八层一个53平米的单元居然成了宋翠华的新居:两室一厅足够每人有张独立的床;下楼走十分钟,就是一个大型综合农贸市场;芙蓉溪对面,就是芙蓉中学;社区的隔壁,更有绵阳市第三医院,是为数不多的大型医院之一。看到这些,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的宋翠华知足了。一家人在这套小公寓里平平淡淡地生活着,与邻里之间说不上什么密切的关系。然而她的感觉是“很幸福很幸福”。

  1999年,海川集团向中国工商银行申请大笔贷款,用于在广西省北海市的房产开发项目,后来项目被洪水冲垮,公司终于资不抵债解了体。拆迁户居住的七栋小楼房被绵阳市政府接管,正式更名为“政府直管公房”,只向住户收取每平方米不到两元的月租,是为“廉租房”。

  可是幸福并不稳固。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宋翠华和丈夫在家中午睡,惊心动魄的30秒过后,宋翠华惊讶地发现,几乎每间居室的墙壁上,都出现了一道甚至数道贯穿整面墙壁的裂缝,宽度如同麻绳——宋翠华顿时心凉了。果不其然,18日,一群自称是四川省房屋鉴定专家的人来到韩家脊社区,对宋翠华居住的楼房进行了一番勘察后,在楼门口贴上了“停止使用”的红色标识。韩家脊社区党委书记告诉她,那就是“危房”的意思。家破了,好在人还在。

  也许是因为挫折已成平常,宋翠华啥也没说,和家人、邻居住进了在芙蓉溪路路边的自搭帐篷。但她没搬那些贵重的家用电器,只带了一本《绵阳市直管公房住宅租赁证》,作为将来申请安置的凭证。“政府总是要解决的嘛,这儿的条件比北川、汶川重灾区要好很多,政府可能一时顾不过来。”宋翠华在彩条布下居住了两个多星期,始终抱着希望,“修缮就不要了,如果能推倒后在原址重建最好,毕竟有感情。还有,要请个好点的建筑商。”

  宋翠华55岁,她的丈夫孙长安58岁。和宋翠华有同样境遇的,在韩家脊“帐篷社区”内共有498户,占了总数的四分之一。此外,社区里老人和小孩占了5100人中的一半。

  2

  悬剑

  唐家山堰塞湖投下的阴影

  当地电台里广播说,由于上游下大雨,唐家山堰塞湖水位涨得很快,有可能溃坝。自从这个消息在社区里传开,孙长安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腿脚不灵便,如何能走到几公里外的安置点?他蹒跚着去社区办公室打听消息,得到的回答是:届时会提前至少五个半小时,由社区工作人员以喇叭、口哨等方式提醒居民疏散。不过老孙并不安心,他皱着眉头,不时望望天空,又不时叹叹气。

  5月28日晚上开始,北川至绵阳一带大雨绵绵,不少社区居民自己搭建的帐篷四处漏雨,棉被尽湿。孙长安一大早起床后发现,五户人家凑钱买的几十米彩条布上大大小小的破口渗水严重,同一“屋檐”下的16人,只有两人还在熟睡。“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小堰塞湖嘛!”仿佛印证了自己的担心,孙长安开了一句玩笑。不想却让醒着的人表情一下子变得凝重,各自沉默下来,起床的起床,漱口的漱口,忙自己的事去了。

  韩家脊社区,三面环水,地势低洼。它的西边是涪江,唐家山堰塞湖湔江流域的主要支流之一;东边是芙蓉溪,虽不是湔江支流,但却在社区东南方与涪江汇合,如果堰塞湖发生三分一溃坝,涪江水位将大涨,受倒灌影响,芙蓉溪水位也将上涨。届时,两条河流将彻底把韩家脊帐篷社区淹没。受直接影响的还有附近的滨湖小区、三江绿岛楼盘、山江虹悦小区、芙蓉阁小区、盛和小区以及烟草公司宿舍楼。如今,为了便于管理,七个小区的人全由韩家脊社区委员会统一管理,集中安置。

  可是现在,这2194户人家被全部规定为《唐家山堰塞湖三分一溃坝方案》的疏散人群。从芙蓉溪路步行到附近高处的四个安置点,大约有二十分钟、两公里左右的路程,但除了老人小孩,没有谁自愿到那里去,除非警报拉响。因为这里住着的居民,四分之三属于周边商品房住户,他们的房子,地震专家鉴定为“可以使用”或“经加固后使用”,他们的值钱家私,还全在屋里搁着。

  孙长安穿着双烂了边的拖鞋,爬到了起支撑杆作用的大树上,在树的那头,宋翠华正拉紧绑着新彩条布的绳子,孙长安一边忙活着一边小声咕哝一句:“救援人员现在都看不到喽。”“你莫瞎说,这时候哪个来帮你,人家都在忙重灾区堰塞湖的事情!”宋翠华赶紧在旁边打住孙长安的话头。

  “悬在头上的利剑。”孙长安长叹一声。

  3

  冲突

  七个小区的人怎么调解?

  两人正忙着,隔壁社区办公室里就传出一句:“我们还是要靠自救。”

  说话的是原韩家脊社区的党委书记、社区主任温中怀。温中怀大概五十多岁的样子,穿的是绵阳中年妇女中最常见的连衣裙,戴着一副深度的眼镜。天还下着小雨,她伞也不打一把,就在狭长的帐篷群中来回巡视。按照《唐家山堰塞湖三分一溃坝疏散方案》,包括宋翠华一家在内的社区5100位居民,都要疏散到附近的高地上。在疏散开始之前,温中怀拿着一叠《疏散须知》,挨家挨户找人签字,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的居民都了解疏散的流程。

  宋翠华和孙长安的救灾帐篷位于开元山上的208高地,那里是四个安置点之一。这几天,不停地有救灾帐篷和粮食、水由各种车辆运送到这里。温中怀手里有份表格,上面写着:救灾帐篷每顶最多容纳15人,平均为五户分摊一顶;生肉一户一份,每份是两斤。所有送达的物资按这个标准来分摊的话,只够维持三天,离市委市政府要求的十天标准还差得远。因为物资紧缺,几天来已经有好几起因怀疑分配不公而争吵的事件发生。

  曾住在“廉租房”内的唐志福就是这场争端的挑起者之一。

  照温中怀的说法,唐志福和社区治保群众服务员刘某是“老冤家”了,两人几年前既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可是因为一点小事就翻了脸,连地震也没能化解他们的嫌隙。但唐志福却说,温中怀说这样的话是典型的不负责任,“刘某仗着自己搞治保,又是劳改释放人员,一直当自己是社区‘太保’,欺凌弱小是经常的事!”

  5月28日下午,又有十五顶救灾帐篷送到了208高地上,按照温中怀的安排,这些帐篷先供给需要疏散的老弱病残使用。唐志福留了个心眼,专门寻找了一下刘某的身影,果不其然,刘某就在帐篷附近忙活着什么。唐志福说,他发现刘某专门为自己的亲朋好友“霸占”了其中十三顶帐篷,更过分的是,可以睡五户人的帐篷,他自己一家人就住了一顶。

  唐志福当时怒火中烧,游说了十几位居民,直冲进温中怀的办公室讨说法。“凭什么刘某自己霸占一顶帐篷?”

  “每户分一份两斤猪肉,刘某怎么就能拿四份?”

  ……

  温中怀很无奈,侧了一下身,把吵吵嚷嚷的几个人让进了自己住的帐篷,然后一边哄着一岁零三个月大的孙女睡觉,一边继续向他们解释。唐志福环顾了一下帐篷四周:两张床,其中一张没有床垫;一张沙发上盖着块毛巾,温中怀就在这里照顾旁边摇篮里的孙女。从彩条布渗进来的雨水不断打在人们的脸上,突然咔嚓一声,帐篷中央的竹棍折断,帐篷顿时矮了一截。

  见到这种景象,唐志福和几个代表立即起身告辞。唐志福后来说,被刘某“霸占”的帐篷,后来是还回去了,但猪肉已经吃到了肚子里,也没啥办法了。

  温中怀对唐志福所描述的冲突予以否认,她着重强调,唐和刘之间有个人恩怨存在。“群众嘛,何况来自七个小区,肯定会发生大大小小的矛盾。其中许多人我并不熟悉,调解起来很费力。”温中怀忧虑而疲惫地说道。

  绵阳市韩家脊帐篷社区的邻里和人情

  4

  聚餐

  现在所有人都是好朋友

  让温中怀备感欣慰的是,老韩家脊社区居民间的鸡毛蒜皮并不是铺天盖地。

  中午时分,正准备在《疏散须知》上签字的向勇见温中怀还没吃饭,热情地招呼她到自己家吃饭,几位居民有点好奇,便问他是咋做的饭。向勇大手一指:“自己家”。

  韩家脊四栋在地震后也成了危房,居民走到四楼便再也不敢上了,因为楼梯每踩一脚都“嘎吱”作响,像是随时都要垮塌一样。原来的七栋拆迁户居住的楼房,全部都沦为危房,有的居民从四层以上的居所战战兢兢跑出来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

  但住在二单元一楼四号的向勇就没这份担心。他家的厨房,每天早中晚烟囱里都炊烟袅袅。

  向勇本来不爱喳闹,地震后话开始多起来。他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宣泄心中的恐惧,聊着聊着,就和素不相识的五户人家成了朋友。几户人一商议,便合钱买了二十多米彩条布,搭了可以十几人同睡的大帐篷。安心睡觉不成问题,可向勇又为吃饭的事发起了愁:政府每天也提供粮食和水,时不时还运来几头生猪分发给居民,可没有锅灶,再好的肉菜也上不了桌。打听了一圈,六户人家只有他家在一楼,向勇干脆开放厨房,“只要会做饭就可以进”。

  向勇打开家里的冰箱,里面放满了发放下来的蔬菜肉类,二栋三单元七楼四号的左阿姨随手挑了几样就进了厨房,大概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四菜一汤便上了桌:干煸四季豆、青椒炒肉……向勇招呼着,来自周围不同楼房、以前素未谋面的邻居们便围坐在一起,一边吃喝一边有说有笑。

  这头正吃着,左阿姨又走进厨房,几分钟后,两个保温饭盒装的饭菜也出了炉,里面盛的是米饭和腊肉肠。两个饭盒都要送去安置点之一的208高地。左阿姨的女儿及刚出生两个多月的宝宝,以及另一位年轻妈妈和一岁四个月的宝宝都提前撤到了那里。“家里老人都说,吃这个做妈妈的才有奶水,娃儿才有的吃!”

  不只向勇一家,韩家脊社区大部分居民的饭菜,都是由无数个这样的“集体厨房”烹制。正吃着,向勇还打开了电视,就灾区新闻和邻居们品头论足一番。

  “遭受天灾能活下来不容易啊!”向勇突然间冒出来的一句,让在座的邻居们都唏嘘不已。“幸亏大家互相帮忙,以前都没这种关系呢,现在所有人都是好朋友!”说着,屋里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5

  怎么复课?

  问题是到哪个地方复课

  一直受向家厨房照顾的,除了大帐篷里的六户人家,还有一名与向勇从不相识的年轻母亲,她的儿子叫张宏宇,今年十岁,在韩家脊社区解南路小学上三年级。

  与绝大多数绵阳市区学校一样,解南路小学校舍也有不同程度损坏,停课是保障师生安全的唯一方法。但却让众多小学生失去了在校园与同龄玩伴玩耍的乐趣,加上不少孩子目前居住在临时帐篷,他们的脸上早就失去了笑容。在韩家脊帐篷社区里,学龄儿童和少年占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小宏宇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江油、北川等地的小学中学均在帐篷内复课,绵阳市九洲体育馆更是建起了收留灾区儿童的最大的帐篷学校,他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学校还没有开学?

  不过小宏宇还是得做作业。这些作业是妈妈从解南路小学残破的墙壁上抄的。几天前,不知是哪位老师,在小学半垮塌的墙壁上布置了三年级的作业,作业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等常规知识问答,作业时间为5月25日至5月31日,天天都有,但量却不大。小宏宇的妈妈由此推断,学校6月1日应该就复课了。听到这个消息,小宏宇接过作业,乖乖地在帐篷里唯一的一张床上做了起来。

  为了不让小宏宇听到谈话的内容,几位邻居将小宏宇妈妈拉到了帐篷一边的地方说话。

  “学校塌得很厉害,现在哪个老师在?怎么复课?”

  “地震那天我读五年级的外孙女就在解南路小学上课,她亲眼看见一名老师被倒塌的墙壁砸死,场景惨不忍睹,她哭了整整几天!哪个孩子敢回去上课?”

  “你看看我们住的篷篷,再想想学校塌成那样,复课可以,问题是到哪个地方复课?万一洪水来了,娃娃们听不到警报声可咋办……”

  宏宇妈妈顿时就愣住了,再也不知道如何向小宏宇解释学校可能短期内都没办法复课,即便复课也不能去的事实。

  ·尾声·

  未来二十四小时将会有雨

  5月30日下午4点,韩家脊帐篷社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接到上级通知,为应对可能到来的唐家山堰塞湖溃坝洪水,2194户5100人必须马上撤离到208高地安置点。总共存在了十八个昼夜的韩家脊帐篷社区,与芙蓉溪对岸、开元山脚的几个社区的疏散居民融入到了一起,正式宣告消失。

  人们拖着自家的行李,三五成群地向疏散目的地走去。年轻人扶着老人,孩子依傍着成人。晴朗的天空缀着几朵稀疏的云彩,电台里传来的天气预报说,未来二十四小时将会有雨。

  人群中,宋翠华依然带着她那本《绵阳市直管公房住宅租赁证》,想象着大水到来需要多久才能退去,政府到底是在原址重建还是择址另建;孙长安终于不必担心新的救灾帐篷会像自己搭建的那顶一样,碰上下雨地面会出现个“小堰塞湖”;温中怀还是每天揣着数不清的表格文件,为物资的发放和居民的安全操心;唐志福则坐在不知是谁的摩托车上,一到傍晚就找几个要好的朋友,一块诉说着对身边大小事情的不满,其中刘某的内容自然占了大头;向勇自家的集体厨房是不能回了,热菜也有,但那是别人家托在绵阳安全地带的亲朋好友做了送过来的,向勇有时也能“蹭”上几筷子;小宏宇还剩下一天的作业没做完,他妈妈心里明白,这一撤,复课只怕是越来越遥远……

  生活还是要继续,人还是要相处,只是韩家脊帐篷社区,又被地震改变了模样。

  绵阳市韩家脊帐篷社区的邻里和人情

  4

  聚餐

  现在所有人都是好朋友

  让温中怀备感欣慰的是,老韩家脊社区居民间的鸡毛蒜皮并不是铺天盖地。

  中午时分,正准备在《疏散须知》上签字的向勇见温中怀还没吃饭,热情地招呼她到自己家吃饭,几位居民有点好奇,便问他是咋做的饭。向勇大手一指:“自己家”。

  韩家脊四栋在地震后也成了危房,居民走到四楼便再也不敢上了,因为楼梯每踩一脚都“嘎吱”作响,像是随时都要垮塌一样。原来的七栋拆迁户居住的楼房,全部都沦为危房,有的居民从四层以上的居所战战兢兢跑出来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

  但住在二单元一楼四号的向勇就没这份担心。他家的厨房,每天早中晚烟囱里都炊烟袅袅。

  向勇本来不爱喳闹,地震后话开始多起来。他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宣泄心中的恐惧,聊着聊着,就和素不相识的五户人家成了朋友。几户人一商议,便合钱买了二十多米彩条布,搭了可以十几人同睡的大帐篷。安心睡觉不成问题,可向勇又为吃饭的事发起了愁:政府每天也提供粮食和水,时不时还运来几头生猪分发给居民,可没有锅灶,再好的肉菜也上不了桌。打听了一圈,六户人家只有他家在一楼,向勇干脆开放厨房,“只要会做饭就可以进”。

  向勇打开家里的冰箱,里面放满了发放下来的蔬菜肉类,二栋三单元七楼四号的左阿姨随手挑了几样就进了厨房,大概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四菜一汤便上了桌:干煸四季豆、青椒炒肉……向勇招呼着,来自周围不同楼房、以前素未谋面的邻居们便围坐在一起,一边吃喝一边有说有笑。

  这头正吃着,左阿姨又走进厨房,几分钟后,两个保温饭盒装的饭菜也出了炉,里面盛的是米饭和腊肉肠。两个饭盒都要送去安置点之一的208高地。左阿姨的女儿及刚出生两个多月的宝宝,以及另一位年轻妈妈和一岁四个月的宝宝都提前撤到了那里。“家里老人都说,吃这个做妈妈的才有奶水,娃儿才有的吃!”

  不只向勇一家,韩家脊社区大部分居民的饭菜,都是由无数个这样的“集体厨房”烹制。正吃着,向勇还打开了电视,就灾区新闻和邻居们品头论足一番。

  “遭受天灾能活下来不容易啊!”向勇突然间冒出来的一句,让在座的邻居们都唏嘘不已。“幸亏大家互相帮忙,以前都没这种关系呢,现在所有人都是好朋友!”说着,屋里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5

  怎么复课?

  问题是到哪个地方复课

  一直受向家厨房照顾的,除了大帐篷里的六户人家,还有一名与向勇从不相识的年轻母亲,她的儿子叫张宏宇,今年十岁,在韩家脊社区解南路小学上三年级。

  与绝大多数绵阳市区学校一样,解南路小学校舍也有不同程度损坏,停课是保障师生安全的唯一方法。但却让众多小学生失去了在校园与同龄玩伴玩耍的乐趣,加上不少孩子目前居住在临时帐篷,他们的脸上早就失去了笑容。在韩家脊帐篷社区里,学龄儿童和少年占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小宏宇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江油、北川等地的小学中学均在帐篷内复课,绵阳市九洲体育馆更是建起了收留灾区儿童的最大的帐篷学校,他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学校还没有开学?

  不过小宏宇还是得做作业。这些作业是妈妈从解南路小学残破的墙壁上抄的。几天前,不知是哪位老师,在小学半垮塌的墙壁上布置了三年级的作业,作业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等常规知识问答,作业时间为5月25日至5月31日,天天都有,但量却不大。小宏宇的妈妈由此推断,学校6月1日应该就复课了。听到这个消息,小宏宇接过作业,乖乖地在帐篷里唯一的一张床上做了起来。

  为了不让小宏宇听到谈话的内容,几位邻居将小宏宇妈妈拉到了帐篷一边的地方说话。

  “学校塌得很厉害,现在哪个老师在?怎么复课?”

  “地震那天我读五年级的外孙女就在解南路小学上课,她亲眼看见一名老师被倒塌的墙壁砸死,场景惨不忍睹,她哭了整整几天!哪个孩子敢回去上课?”

  “你看看我们住的篷篷,再想想学校塌成那样,复课可以,问题是到哪个地方复课?万一洪水来了,娃娃们听不到警报声可咋办……”

  宏宇妈妈顿时就愣住了,再也不知道如何向小宏宇解释学校可能短期内都没办法复课,即便复课也不能去的事实。

  ·尾声·

  未来二十四小时将会有雨

  5月30日下午4点,韩家脊帐篷社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接到上级通知,为应对可能到来的唐家山堰塞湖溃坝洪水,2194户5100人必须马上撤离到208高地安置点。总共存在了十八个昼夜的韩家脊帐篷社区,与芙蓉溪对岸、开元山脚的几个社区的疏散居民融入到了一起,正式宣告消失。

  人们拖着自家的行李,三五成群地向疏散目的地走去。年轻人扶着老人,孩子依傍着成人。晴朗的天空缀着几朵稀疏的云彩,电台里传来的天气预报说,未来二十四小时将会有雨。

  人群中,宋翠华依然带着她那本《绵阳市直管公房住宅租赁证》,想象着大水到来需要多久才能退去,政府到底是在原址重建还是择址另建;孙长安终于不必担心新的救灾帐篷会像自己搭建的那顶一样,碰上下雨地面会出现个“小堰塞湖”;温中怀还是每天揣着数不清的表格文件,为物资的发放和居民的安全操心;唐志福则坐在不知是谁的摩托车上,一到傍晚就找几个要好的朋友,一块诉说着对身边大小事情的不满,其中刘某的内容自然占了大头;向勇自家的集体厨房是不能回了,热菜也有,但那是别人家托在绵阳安全地带的亲朋好友做了送过来的,向勇有时也能“蹭”上几筷子;小宏宇还剩下一天的作业没做完,他妈妈心里明白,这一撤,复课只怕是越来越遥远……

  生活还是要继续,人还是要相处,只是韩家脊帐篷社区,又被地震改变了模样。

(责任编辑:梅智敏)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