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对于已经疏散撤离的群众来说,是个大问题。 新华社/发 |
唐家山堰塞湖如同一个"定时炸弹",让绵阳人心惊肉跳。(资料图片) |
■新快报特派记者 王星
青义镇、香泉乡、青莲镇,一个个美丽的地名,对应着这片青山秀水,如果不是这场震灾,这里宁静而富足。地震带来了若干个堰塞湖,这些高悬的平湖,也成了地震后最让人胆战心惊的“定时炸弹”。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堰塞湖中,最危险、危害最大的当属唐家山堰塞湖。在它的威胁之下,绵阳不得不对辖下的百万群众展开了空前的疏散撤离。
青义镇
镇上有些冷清,一部分人去了安置点,一部分人到了绵阳或其他地方投亲靠友。
烦躁的易祖民
这天是5月31日了,易祖民一家正和几个邻居在屋外的棚子里喝酒。炒的是青椒,还有一盆鳝鱼。他们看着电视,说着唐家山堰塞湖泄洪的事。
他们29日就搬到山上了,呆了两天下来,天天睡帐篷,让人烦躁不安,“有些恼火”。这两天都是大晴天,听说唐家山堰塞湖的施工情况也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唐家山应该没有问题了吧,住在山上确实不是很舒服。”易祖民说。
青义镇距离唐家山有50公里,如果三分之一溃坝,洪水来到这里需要近4个小时,如果二分之一溃坝,也有接近4个小时的时间,“时间上来得及,27号撤离演习,我们镇才用了40分钟就全部上山了”。
对于撤离的事情,易祖民显得有些焦虑。“这个唐家山是溃坝还是不溃坝,是三分之一还是二分之一,还是全部,这让人很恼火。有没有个准确时间?”
实际上,唐家山对下游的威胁从地震发生后就开始了。5月21日,青义镇就已经启动了三级防洪预案,那时,镇政府已经准备了一套撤离方案,并开始执行。等待的滋味很难受,“不知道干什么好”。
青义镇背靠宝塔山和乌龟山,撤离的安置点就放在山上,最远的一户距离安置点也就两公里。乌龟山有200米高,上山后就完全没有了危险。正是因为时间上来得及,易祖民才更愿意留在屋子里,这样可以喝点酒,看看电视,也好知道最新的消息。“安置点太闷了,没有事情做。”
青义镇在地震中的伤亡不重,死了7个人,但房子的破损率达到了八成。易祖民家几乎没有什么事情,他在门前搭了雨布,这样可以坐在外面喝茶、吃饭。
镇上有些冷清,一部分人去了安置点,一部分人到了绵阳或其他地方投亲靠友。另一部分老弱病残早已经统一安置到山上。不过,像易祖民这样还在镇上逗留的也还有。
“好多都要劝的,不愿意上山,2001年大洪水都没事,这次也不会有事。苦了那些镇上的干部,一个人一个人找,很麻烦。”
老易说时间折腾太长了让人心烦,“这唐家山的事说了都有10天了,什么时候到头?”
“老易,你在电视上。”邻居提醒着易祖民。
电视里正滚动播放着新闻,正播着27日青义镇撤离演习的镜头。
镜头一晃而过,易祖民没有看到自己。
演习那天是按照唐家山堰塞湖出现三分之一的溃坝情况进行撤离的。当天下午4时20分开始,经过40分钟,215名村民“顺利脱险”。
“先是有广播,然后就是哨子声。按照事先的分组,在公路边的村口集合,集合用了10分钟吧,然后就向山上跑。40分钟撤离成功。”
撤离的时候也安排了车辆,一共5辆车,拉的是老人和孩子。
青义镇距离绵阳市仅7公里,这里将是绵阳市区遭受泄洪破坏程度的晴雨表。
发愁的冯兴刚
涪江河就在镇边,2001年绵阳曾遭受过百年不遇的洪水,青义镇就接受过考验。涪江河在青义镇拐了一个弯,这会造成洪水的回流,而且河边有红岩水电站,这些建筑物的阻隔,显然会将水位在青义镇提高若干米。
青义镇抗灾自救指挥部就设在原青义镇政府的院子里,三间木板房成了他们的临时办公室。镇政府的大楼门前被挂了牌子,“严禁使用”。大楼已经成了危房,里面的重要的东西早已经转移出来。
28日下午2时,青义镇党委副书记冯兴刚正在为赈灾物资的事情发愁。
青义镇不是重灾区,赈灾的物资当然不会像北川那边那样保证需求。
“我们这里不是重灾区,可是房子基本上都不让住进去,这些人吃饭问题也要解决呀。村民都来诉苦,我们也好难啊。”
先期搭建的小卖部和医疗站等设施已到位,而小卖部内的饮料食品全部实行成本价销售:饼干每袋2.5元,矿泉水每瓶0.7元,比绵阳市区超市便宜20%左右。
“喝水要花钱,我们也是灾民呀。”
对于这些事情,冯兴刚听到头就痛。
冯兴刚身上挂了两条绳,一条挂着工作牌,一条挂着哨子。
“这哨子有大用处,你看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都有,哨子一响,就是撤退的信号。”
“如果溃坝,这洪水从我们这镇上要过三个多小时,过去之后,至少两三天我们是要在山上呆着,下不去的。房子是要经过消毒后才能住人的。”
赈灾的物资还在路上,冯兴刚就和管理分配的吵了起来。
“我不是冲她发火,而是这个也要照顾,那个也要照顾,谁家没有老人小孩,东西就那么多,照顾不过来呀。怎么才算公平,我搞不明白。”
发放赈灾物资再难,也难不过劝说村民上山。
“总会有几个人的工作难做,他们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屋子。我们就差跪下来求他们了。”
工作是难做,但效果还是很理想的。“如果村里有人被淹死了,那我们负责任,该把我们枪毙就枪毙,没什么说的。”
为了保证完成大撤离零死亡的任务,冯兴刚他们镇上领导跟上头立了军令状。
绵阳疏散回顾
●5月26日,绵阳启动抢险施工,开挖泄流渠。
●5月28日晚至29日上午遭遇首场强降雨,抢挖排险面临更大压力。
●5月29日16时,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指挥部指挥长、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发布了一号令,按三分之一溃坝方案全部启动,从30日8时开始至31日8时,预案涉及19万名下游群众,要求撤离到预先安排好的安全地带,并要求保证撤离中零死亡。
●5月30日下午2时15分,谭力签署第二号令,绵阳市按照全溃方案实施撤离演习。
香泉乡
北川香泉乡不是重灾区,所以只发过两次赈灾物资。第二次每人有一箱方便面,一箱矿泉水。每户还有30斤大米。这些是为洪水困山准备的。
住木板房的条件
黄莲桥是界桥,一边是江油的含增镇,一边就是北川的香泉乡黄江村了。桥下是通口河,堰塞湖的洪水未来就将从桥下甚至桥上流过。在桥上有电线杆,电线杆一人多高的位置上就绑着红色绳子,那是警戒线的标志。
黄莲桥对面就是香江湾森林公园的入口,黄江村两个社区三个生产队的460人,地震后就已经疏散到香江湾森林公园了。所以这个安置点都已经从帐篷阶段过渡到了木板房阶段。
山脚下还有很多人在忙着,含增镇的邮局里排着队,二十来个老人在领退休金。“我们这里地势高,旁边就是山,撤离难度不大。”从山脚下走到香江湾森林公园的安置点需要15分钟,而洪水来到这里需要两个小时以上。
黄江村距离唐家山的位置较近,村里很早就接到了防洪的通知。山脚下的人基本上都搬到山上来了,早就在这里过上了日子。杨文华和杨文友是兄弟俩,他们28日就已经搬进了木板房。他们是第一批进到木板房居住的,第一批有24套房子,照顾的是老弱病残。
5月28日上午,村里张贴了首批地震过渡房安置对象的通知,通知中列明,首先安置老弱病残、现有住房已成危房不能居住的对象,其中六人以上的农户,按两间安置,其余农户每户一间。照此标准,黄江村首批安置在过渡房的农户为22户,其中包含三间专门作为厨房的公用房,至于厕所和澡堂,由于条件所限,暂时由村民自行解决。
搬家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过来帮忙。跟杨家在同一个帐篷里居住的吴志荣和他的儿子吴晓东抬着床垫,搭手的还有杨文华的儿子。
先前,杨家和吴家一共10口人住在一个帐篷里面。28日那天很热,帐篷被暴晒之后,里面像桑拿房。
吴家还没有分上木板房,“五天之后第二批就好了,再过五天就有第三批了,不急。”吴志荣说。
杨家和吴家的感情非常好,他们都是黄江村二组的。
两家轮流做饭,菜要到江油去买,需要搭摩托车去。去一趟买够几天吃的,很少有肉,天热,放不了多久。吃,不成问题,问题最大的就是水。
离这里最近的水源是在5公里之外,来回要4个小时。山上的村民很团结,用村里的拖拉机去拉水回来,大家都愿意去,闷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事情做。
香泉乡不是重灾区,所以,只发过两次赈灾物资。第一次每人只有5瓶水和两盒饼干,第二次是27日领的,每人有一箱方便面,一箱矿泉水。每户还有30斤大米。这些是为洪水困山准备的。
木板房里孩子最开心
缪仕英一家本来是村子里让人羡慕的一家。大儿子在成都打工,丈夫在猿王洞风景区做保安,缪仕英在香江湾森林公园里开着茶社。地震中,丈夫死了。缪仕英的茶社是木房,就在安置点附近,一共三间,现在一共住了13个人,除了她和小儿子,其余的都是邻居街坊。缪仕英不知道自己是哪批入住木板房,她现在也不关心这个。
代祖秀是第一批进入木板房的,可她的两个女儿却高兴不起来。代祖秀的女儿张合英去年才离开家乡到成都去打工,只一年间,便要与家乡永远地告别。
地震后,张合英和妹妹过了几天,才与家中42岁的母亲代祖秀取得联系,得知亲戚平安无事后,悬在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可没过几天,又收到母亲的电话:“房子马上就要被水淹了,我们都被撤离到山上了,你们赶紧过来看家最后一眼吧!”
张氏姐妹心中倍感难过,连夜从成都赶回了黄江。代家是一栋两层高的气派小楼房,但如今已经成了危房。“这是妈妈在1992年花光三万块积蓄,修了整整半年才建起来的,里面有160多个平方呢!”
房子盖好的时候,张合英才6岁。小时候,张合英就在通口河钓鱼和游泳,那些快乐的日子似乎还在眼前,那些美好的记忆都留在了那危房里。“我们姐妹俩要给妈妈盖个一模一样的房子,而且要在原来的地方。”
5月28日上午10时30分,代祖秀接到村委会的正式通知:由于她家属于危房,她和丈夫张先生、两个女儿共四口人分到一间活动木板房。
黄江中学就在山上,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人上课了。学校都是危房,课还没有办法上。
兰勇和吴晓东是同学,兰勇将来要跟吴晓东住在一个木板房里,一个木板房要住10个学生,而兰勇和吴晓东所在的黄江中学6年级一共才有20个学生,12个男生恐怕要挤一下了。“我喜欢大家住一起,那样更好玩。”
青莲镇
故居不会遭水灾,但那美丽的青莲镇将会被洪水洗劫。
从绵阳到江油,一路风景优美,群山如障,众水似练。高速公路横穿青莲镇而过。就见那众山围成的平原里,田畴似棋布,溪渠如带绕。这里就是李白故里——青莲镇。
在唐代,这里不叫青莲,而是称清廉乡,因盘江古名廉水,涪江称清溪,清廉乡就因这清、廉二水而得名。李白自称“青莲居士”,是有意与故乡之名谐音,以表达思乡之情。李白25岁仗剑离开,以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青莲镇的李白故居是江油的风景名胜区,无数仰慕李白的人都到过此处。受汶川地震影响,江油李白故居景区受损严重。“5·12”汶川地震后,造成李白故居房屋全部拉裂,部分垮塌;18日江油发生6级余震又造成清代建筑几乎全部倒塌,最重要的文物陇西院照壁、粉竹楼照壁和太白祠偏殿全部垮塌。如今,这里又要面临第二次灾难,水灾。
目前的李白故居已经成了镇政府的临时办公处,在入口处的大门外,帐篷林立,没有游人,只有官人。
不过,想要进入故居还是不现实的,周围都有人看守,李白故居早已经被保护起来。
青莲镇有盘江河流过,而在盘江河水位之上、6.3米水位以下的群众已经全部转移。
“故居不会遭水灾,故居的地势比较高,不会受到影响”。
但那美丽的青莲镇将被洪水洗劫。
绵阳市区
在绵阳,对于应急疏散路线的宣传已经全面启动,整座城市时刻准备着迎接“大撤离”。
根据“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散预案”,绵阳市群众的撤离将按三种方案进行。如果出现三分之一溃堤险情,绵阳将撤离近19万人;如果出现二分之一溃堤险情,将撤离120万人;如果出现全部溃堤险情,则将撤离近130万人。由于二分之一溃堤与全部溃堤淹没面积差别不大,为确保安全,溃堤二分之一时,发布警报后,按全部溃坝的撤离范围及人员执行。
根据测算,大坝全溃后洪水需4小时后到达绵阳城区,市民有充足时间在预案启动后按既定路线和地点撤离。在绵阳,对于应急疏散路线的宣传已经全面启动,整座城市时刻准备着迎接“大撤离”。
游仙区委区政府所在的沈家坝一带以前是涪江的河滩地,相对于绵阳老城区地势低洼,唐家山堰塞湖溃坝的洪水顺流而下进入绵阳城区,将最先在这里形成最大的“洪泛区”。
如果洪水来到,损失最小的1/3溃坝,洪水淹没线在一楼中上部,距地面高约2.3米。1/2溃坝,洪水将淹没二楼小部分,全溃坝则淹没整个二楼,殃及三楼。
27日那天帐篷还没有全部搭建完,富乐山上一派忙碌。
绵阳中心区内变化不大,毕竟目前形势尚好。
消息是好消息,目前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程进展顺利,40台大型挖掘设备已运送到位,抢险工作日夜运转。如果近期没有遭遇强降雨,确保堰塞湖仅三分之一溃坝的目标有望实现。
“三分之一肯定就威胁不到我们,就是全溃坝,我就在家里,我家楼高,我不怕。”刘俐红住在绵阳的春天花园,她家在11楼,水威胁不到她。
但没有人可以呆在家里,“要去安置点,都通知了,想在家也不行。”
刘小姐28日还是去了一趟超市,买了吃的喝的。“在家准备着,水又不是就在这不走了,经过一下嘛,我会记着关电源的。”
刘小姐可能不知道,水这一走一过,她可能要在山上呆上一个多星期。
为什么会待这么长呢?1/3溃坝一旦发生,洪水从唐家山抵达绵阳的时间预计4个小时左右,过完洪水约需4-5小时。虽然前后不到10个小时,但洪水过后,必须给“洪泛区”消毒,检查城区建筑是否能入住,特别是地震中遭遇重创的建筑。根据绵阳市抗灾抢险指挥部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随便让居民回城。
相关新闻
绵阳全溃坝撤离演习成功
记者从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昨日9时30分和10时30分,绵阳市直10个部门在6个区县举行了按唐家山堰塞湖全溃坝撤离演习,演习取得成功。
唐家山完全除险需很长过程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昨日指出,唐家山堰塞体最后完全排除险情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堰塞体最后是以什么方式解决,也需要进一步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