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大地震后,企业纷纷捐赠财物、派出专业队伍支援灾区。当然,予人玫瑰手留香,其善行得到了公众、媒体的极大关注和好评,捐赠企业的美誉度普遍得到提升,一些企业还一捐成名,留名青史。
为了解公众对企业抗震捐赠的态度和评价,5月24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对北京市民众进行了拦截访问,共回收有效样本519个,调查结果如下:
公众对企业捐赠行为的满意度接近100%
公众对企业捐赠行为的满意度达99.8%
根据调查报告,民众对企业在此次赈灾活动中的捐赠行为满意度高达99.8%,其中,非常满意占到29.5%,比较满意54.6%,一般满意15.6%,不满意的仅有1个样本,占比为0.2%。
公众对国有企业的满意度最高 调查还发现,38.2%的受访者对所有企业都很满意,有31.3%的受访者对国有企业最为满意,23.2%对民营企业最为满意,仅有3.7%对外资企业最为满意。
公众对美、韩、欧企业印象最差 在救灾方面,受访者印象最好的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依次是:港澳企业(24.1%)、台湾企业(20.1%)和日本企业(17.5%);印象最差的依次是:美国企业(33.1%)、韩国企业(21.6%)和欧洲企业(15.1%)。
公众正面、理性地看待企业捐赠动机和行为 根据调查报告,73.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踊跃捐赠是响应公众期望,履行社会责任;
12.1%认为是因为企业领导人的个人感情;只有7.7%认为企业捐赠是借机做宣传,打广告;4.6%认为企业捐赠是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以而为之。
63%的公众理性看待高利润行业捐赠少的现象 对于有些高利润企业在此次救灾中捐赠相对较少,36.9%的受访者认为这类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很讨厌它们;35.7%认为这可以理解,企业可能有自己的难处;27.4%认为企业不是慈善组织,不能以捐赠多少来做判断其好坏。
74%的公众积极评价公益营销 对于有些企业以积极抗震救灾来宣传企业,40.9%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认为企业就是要实现社会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双赢”;33.8%认为可以理解,这毕竟比其它营销方式高明一些;25.3%认为过于功利,如果操作不好可能会让人反感。
81%的公众不计前嫌,为积极捐款的企业喝彩 对于一些企业平时形象不好,但在这次救灾中很主动的表现,24.1%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会改变其印象;56.4%表示可能会改变其印象;只有13.3%表示不会改变原有的印象。
消费者力挺慷慨企业 79%的消费者会优先选择公益企业的产品 在此次救灾中,有些企业很积极主动,另一些企业很吝啬,42.4%的受访者表示,在购物时,肯定会优先选择慷慨企业的产品/服务;37%可能会优先选择慷慨企业的产品/服务;7.1%可能不会;4.2%肯定不会;9.3%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67.4%的消费者谴责不捐赠的企业 对于那类不积极支持灾区的企业,15.4%的受访者表示会谴责它们,还要抵制它们的产品;17.2%表示不仅自己抵制这类企业的产品,还要号召周围朋友来抵制它们的产品;34.9%表示会谴责它们,但如果其产品好还是会用;32.6%表示如果企业产品没有问题,就继续使用。
投资者严重关注上市企业捐赠 95.9%的股民认为捐赠对企业是利好 如果受访者购买了一家公司的股票,这家企业对灾区做了不少的捐赠,受访者如何看待?58.3%的受访者表示支持,认为在大灾大难面前,所有的企业应该做好事,不能计较个别得失;37.6%表示支持,认为这能提升企业形象,对企业的长期回报有好处,但要加强管理,注意成效;2.5%表示反对,捐赠不是企业应该干的事,要捐赠也应该由股东来做;1.6%持有其他观点;没有人因为企业捐赠可能影响到股东分红而反对捐赠。
70%的受访者考虑购买公益企业的股票 如果某个上市企业积极捐赠,受访者是否会考虑购买其股票?18.7%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会购买;51.2%表示可能会购买;2.9%表示肯定不购买;27.2%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65%的受访者考虑抛售吝啬企业的股票
如果受访者持有某个企业的股票,它在抗震救灾中很吝啬,受到公众的谴责,受访者是否会卖掉这只股票?17%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会抛售;48.5%表示可能会抛售;7.5%表示肯定不会抛售;27%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