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地震改变了市民生活 增强了社会亲和力(图)

汶川大地震后,西安一些市民在草坪上避震

  本报记者 李杰 摄

  本报讯 (记者 王晓亮 靳曼实习生刘西贝)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以来,余震一次又一次波及西安,地震像给长期处于平静生活中的西安人上了一堂人生大课,悄悄影响并改变着西安人的生活、工作和情感,甚至在改变着西安这个千年古城的城市性格。

  亲朋关系更加亲密

  西安高新区一家公司的李默峥说,灾难面前,人很难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现在常常反思自己对生活是不是要求得太多了,什么事情也没比亲情、爱情更可贵。
自己以前和男朋友常常因为生活琐事吵架,地震后想起来就觉得可笑,现在再也不吵吵闹闹了,两个人都多了份理解和宽容,“房子小点没关系,结实就行;钻戒小点也没关系,有那份心就行;婚礼还是节约一些,想起灾区那么多人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再大把花钱觉得过意不去”。

  5月12日地震发生后,西安一广告公司经理张东要求自己和公司里的员工每天按时下班,多和家人在一起。

  张东表示:“我在地震后翻出压在角落里的通讯录,和每个亲戚都打了个电话问候一下,平时很少走动的亲戚联系增多了。”其实不仅张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地震也让很多平时忙于工作的西安人更加重视起亲情和友情,忙碌不再成为疏于联系的借口,地震在无形中改变了人感情淡漠的情况。住在吉祥小区的许国庆老人说,地震后,儿子好像更知道体贴老人了,不但家人更和睦,连陌生人也都亲密起来。

  生活防范意识增强

  西安古称长安,向来有长治久安的说法,人们在这个城市过惯了平静、祥和的生活,突如其来的地震让大家的危机防范意识迅速增强。

  在含光南路开了一家饭店的刘先生向记者抱怨,这些天到饭店吃饭的顾客明显减少,顾客来了不敢坐二楼,也不敢要包间,只愿坐在一楼大厅用餐。”在吉祥商业步行街开了一家服装店的吕红说,自己平时连东南西北都辨别不清,但现在忽然对地理知识很感兴趣,对求生知识也很感兴趣,甚至购买了一套书了解一些灾难求生的常识。

  接连不断的余震中,平日大大咧咧的李异则在妻子的要求下,准备了一个家庭急救箱,里面放了些家庭常备药物和一个小手电筒、两瓶水,他把箱子放在床头下,伸手就能够得着。李异说,即便不地震,家里放个药品箱也是必要的。除了注意搞应急演练,很多单位表示,地震提醒生产者要更注意产品质量。

  工作不再斤斤计较

  记者在几日的采访中发现,在各个单位,大家感受最深的是单位里的凝聚力比地震前更强,更为团结友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都有了提高。在高新区一家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的刘平说:“地震让我们公司的员工牢骚少了很多,对一些小事情不再斤斤计较,对职位的升迁也不再患得患失。”公司的老板汪新说,地震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也改变了他自己很多管理上的观念,以前对公司中业绩不太好的员工有些急躁心理,看来每个员工成长起来都需要一定时间,要充分理解和宽容。

  西安网友“长安小鱼”编的一段顺口溜最近在QQ群里流传: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过好每一天,高兴每一刻,一切随缘随遇而安。他表示,地震后他觉得很多东西都不能强求,只有做好手头的工作、把身边的人照顾好,才是自己实实在在可以把握的。

  慈善意识大大提高

  这次地震中,很多西安志愿者的积极表现被省内外的媒体所称赞;与此同时,很多西安人也在救灾募捐中一次又一次慷慨解囊,许多人给灾区不止捐了一次钱。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张斌老师分析,地震让西安人的慈善意识也大大提高了。

  看到很多人排着队献血,很多人围着蜡烛为灾区祈福,我们也很感动。“一次捐助很容易,长期坚持帮助别人有点难,但要试着去做。想一下今天幸运的人明天忽然变成不幸的人,过程多么的简单,就知道人与人之间善良团结是多么重要。”张斌说,地震让大家发现,工作之外,生活里可做的有意义的事很多,大家会减少对奢侈品的享用,节省下的钱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西安的城市文明也会因这次地震而提升。

  专家说法

  地震增强了社会亲和力

  本报讯(记者王晓亮实习生刘西贝)昨日,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心理学系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倪晓莉表示,地震对西安人的改变很大,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地震使我们的社会亲和力增强。她指出,研究表明,地震中,有96.4%%的人在震后感到个人离开团队、组织和社会难以生存。“所谓社会亲和力,是指个人企求合群、企求群体包容的心理动力。”倪晓莉说,地震给人们造成了恐惧心理、孤独感和失落感,这种心理创伤和恶劣的外界环境,必然强化受灾者的亲社会行为。地震使大家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这是因为震后特定的生存条件,在同一时间里将社会上所有的人都置于共生死的境遇中。大灾面前,人们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互相帮助,共同抗灾,求得生存;要么各自逃难,不管他人,最终为灾害所吞没。在生死面前,人们自然要选择有利于生存的机会,彼此团结,同舟共济,主动自救互救,互相之间形成一种责任关系。这种责任关系表现为一种人道主义的利他精神。“这次地震像给西安人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昨日,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杨辽分析,地震使家庭更和睦,同事更团结,陌生人更亲密,对平静生活更珍惜;同时,也有许多人在地震面前显得手足无措,甚至非常恐惧。他认为,这次地震让过惯了平常日子的西安人直接感受到了一场灾难,并增强了大家面对挫折的能力,开始学习理性面对灾难,战胜一些过于脆弱的恐惧心理。“灾难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也让我们收获了精神上的成熟与成长。日常的情感,在经历现实的挤压打磨后,很容易变得粗粝脆薄,而经过灾难的洗礼,则还原出纯粹的本质。”这场生死大考验,不仅检验出现代社会情感的品质与缺陷,还升华了大家的情感,让大家学会宽容和无私,唤醒了内心最温润宝贵的东西。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