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千万西安人瞬间倾泻在大街上和空旷的场地上。
“地震了!地震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惊呼。
震中在哪里?震级是多少?我们的亲人怎么样?这一连串的问题一时无法找到答案,人们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机。
使用手机获得信息几乎成了人们的本能,人们对它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但就在这个时间就是生命、大家奋力与时间赛跑的关键时刻,手机却成了哑巴,自己打不出去,别人打不进来。我周围每个握手机的人都是一脸的沮丧、无奈的摇头和轻轻的叹息。
我和老伴是中国联通的忠实用户,她是C网,我是G网,我们两部手机一个电话也拨不出去。过了一段时间,人们从电视上看到地震的震中在四川汶川,心中稍安,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这时我发现,周围有人用手机开始通话了。于是我们用自己的手机再次拨打,一遍又一遍,但还是没有一次拨通。问那些幸运拨通电话的人,才知道他们是移动的用户。原来,在震后最初的时间内,移动和联通的网络全都因为拨打用户太多而发生了网络拥塞,但在稍后的时间里,是移动首先疏解了拥塞现象,一部分用户能够享受服务了,而此时联通的网络,依然是繁忙和拥挤。到了晚上7、8点钟,我们的手机第一次响了,是我女儿打来的——她是中国移动的用户。
以我一个外行人的理解,移动的网络和联通的网络(含G网和C网)就好比两条宽度不同的公路,移动的较宽,联通的较窄,当千万个电话同时拨打的时候,都可能发生拥堵,但宽路疏解拥堵的能力较强,窄路则比较弱。
再说服务。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加强了灾害信息的发布,我女儿所在的移动总能较及时地用短信形式发布省应急办和地震局的信息,我老伴所在的联通C网虽也能收到相关信息,但总是比我女儿的晚相当时间,且往往是分两次发,两次之间相隔好长时间。我所在的联通G网至今没有向我发过一次地震信息。我用的是联通如意通卡,此卡面向的是通话量不多的中老年用户,联通不向我们发信息,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或许认为我们这些人已过了大半辈子死不足惜吧。
地震发生不久,我曾针对一则新闻在网上留言,说此次地震暴露了移动通信的根本弱点,就是关键时刻网络拥塞,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能获得技术突破,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后来看到一个网友的回复,说这是由网络的物理特性决定的。这就是说,这是与生俱来的痼疾,现在无法避免,将来也不可能解决。也许他是对的,从电信运营上和设备制造商的角度考虑,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毕竟是多年才能遇到一次,如果按照危机时刻的需要设置信道宽度,平时又用不着,岂不是一种浪费?但不管怎么说,生命攸关的时刻移动通信不能帮助人们减轻灾害影响,毕竟是一种遗憾。
说到这里,我还想声明一点,尽管我对联通的网络质量和服务有诸多不满,我还是不想背弃联通。我想以我小小的力量,继续支持联通成长壮大,成为电信市场上与中国移动平起平坐的运营商。希望联通从自己日益落后于移动的事实中汲取教训,以这次中国电信业重组为契机,真正成为电信市场鼎立的一极,在竞争中实现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让企业盈利,让百姓受益。
注意:网友观点,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