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忽视职工的“健康收入”
——一个老体育工作者眼中的职工体育
“现在许多企业只追求有形的经济收益,而忽视了无形的职工"健康收入"。我们应该觉醒,不能再让职工的体质继续降下去了。”刚一见面,李玉林就直着嗓子“疾呼”。
第一次见到李玉林,是在日前结束的2008全国职工篮球赛赛场上。工作人员跑来告诉记者,内蒙古鄂尔多斯公安代表队的老教练执意要工人日报的记者采访,说有一肚子关于职工体育的观点要宣传。于是,5月31日,记者见到了这位“特别积极”的体育工作者。
“职工体育要开展,不能埋头苦干,而是要呐喊,要"逮谁跟谁说"。”李玉林率真得像个“老孩子”。职工体育创造生产力
名片递过来才知道,这位李玉林教练原来是一位曾经叱诧球场的前篮球国手:因为球打得好,他被周恩来总理接见过,被邀请到泰国总理家做过客,与队友一起为中国篮球队夺得过1979年亚锦赛冠军,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想当年名气仅次于穆铁柱,人称“旱地拔葱”“李大校”。
2001年退役后,闲不住的李玉林在外企、铝业公司、煤矿企业、石化单位都执教过。走的企业多了,李玉林发现无论在国企还是民企,职工体育有个“通病”———备战比赛的突击训练多,长效的日常体育锻炼少。“现在热衷体育锻炼是"掐头去尾",学生和老人锻炼最多,但30岁~45岁的企业中坚力量却很少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身体越来越差。”
“尤其是农民工,很少有人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李玉林在深圳一些企业发现,偶尔全年一次的体育运动会,参加的农民工不是腿拉伤,就是胳膊扭伤。
于是,李玉林开始四处呼吁,见了企业领导、工会主席、媒体,就陈述“重视职工体育运动”的观点。这位年近60的老将,依然在基层篮球比赛中亲自披挂上阵打满场。“就是要让他们看看,我这把岁数了体能还这么好,全凭日常的锻炼积累。”
现在许多单位认为,有时间搞一搞职工运动会,没时间就一门心思抓生产。连职工也没有意识到,体育健身也是自己的合法权益。殊不知,职工体育可以创造生产力,体育锻炼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对于企业而言,职工的健康是创造企业效益的保障。”李玉林认为,企业要充分考虑职工的“健康收入”,不能把劳动代替锻炼。将职工体育开展引入领导考核标准
李玉林最近在跑一个“大事”:在北京军区体工队与鄂尔多斯市间搭“鹊桥”。“北京军区体工队是八一体工大队的体育培训基地,有很多优秀的体育专家、高级教练,还有不少退役国手,我要把他们介绍到鄂尔多斯去,定期下到企业给职工业余球队辅导。这样既给老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发挥余热的平台,更有利于提高职工体育的水平。”现在,鄂尔多斯市有关领导已经基本同意李玉林《关于军民共建体育强市》的报告,即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这件“大事”能办成,全靠李玉林的特殊身份———北京军区体工队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鄂尔多斯市篮球协会外联部、竞赛部、培训部长,奥运火炬手……“有这些名头,我才好跟人家谈条件提要求,可还有很多热衷于职工体育的人没有这些资源,他们要干点儿事太难。”李玉林有点儿无奈。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劳动生产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健身中,领导的力量是无穷的。”李玉林虽然有点半开玩笑的意思,但实践经验告诉他,一个职工体育开展良好的单位,一定有一个重视职工健康的领导。
可是,如果领导换了,来了一个不重视的怎么办?在李玉林看来,开展职工体育应建立长效机制,让职工体育开展情况进入企业领导考核体系。“职工体育运动要有组织、有规章、成制度地开展。”李玉林建议各单位或区域间可以进行定期的单项比赛,激发职工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其实,体育锻炼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比如办公室、车间班组、家里的客厅、门前的广场。车间、办公室之间还可以搞一些定期的小型比赛,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既没有场地限制,娱乐性、实效性又强,寓体育于娱乐嘛。”李玉林认为,企业还应为职工建立一个“健身档案”,每年对职工身体素质进行考核。
“原来有首歌唱得好:咱们工人有力量。我看以后应该再加上一句:咱们工人身体壮。”李玉林对职工体育有激情,也寄予了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