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站大屏幕上的救母广告 |
搜集的可求助的公司名片 |
一公司帮助制作的爱心卡片 |
如今的王荣铃 |
孝子找公司合作救病母
孩子阐述双赢之道:公司赢美誉,我得救母钱
一个高中生,为救身患癌症的母亲,独自来到北京,走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台,讲述自己辍学筹款的艰辛历程。如今的王荣铃在传统方式求助收效甚微之后,已转而踏上了“公司化”救母之路。而面对一些人的质疑,王荣铃很坦然,“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我的目的都是100%单纯——为了救我的妈妈!”
救母·求助 传统法筹钱 得款杯水车薪
今年20岁的王荣铃是家里的独生子。
同多数求助者一样,王荣铃最先想到的是向媒体和政府机构求助。“我先找到了《海峡都市报》,并通过该报获得了一个救助项目的名额,得到了第一笔救助款——1000元钱。”此后,他又找到了《福州晚报》、福州电视台等众多当地媒体,通过报道,向社会爱心人士求助。同时,他还求助于当地政府——从扶贫办、民政局到市妇联等处,总共筹到了1万多元救助金。但王荣铃表示,虽然报道铺天盖地,“筹到的钱距离母亲所需的治疗费,却只是杯水车薪。”
救母·转变 与公司合作 望筹款更高效
向社会求助1年之后,王荣铃变换了思路。“妈妈的病不能耽搁!”王荣铃说,这促使他寻求一种更高效的求助方式——与公司合作,实现“双赢”。
2008年5月10日母亲节,王荣铃进京求助的第一日。在北京西站下火车后,王荣铃看到西站广场大屏幕上正播放广告,遂想到将家乡电视台帮自己制作的救母短片也放在这个屏幕上播映,以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根据立在屏幕旁的一广告牌上的招租信息,他找到了相关负责人——“北京中视联媒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丽。于是,当天穿梭于北京西站广场上的人们,看到了这样一则不同以往的“广告”。
小王坦言,其实在来京之前,自己便寻求过企业的帮助。2008年3月12日,他找到福建当地一家平面广告公司,无偿帮自己设计并制作了500张“救母爱心卡”。近日,他还通过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帮助,在该校内进行了一场与救母有关的爱心演讲。
合作公司表态
“双赢”结果没想到
据了解,除了无偿帮助王荣铃在西站广场大屏幕上多日播放救母短片,“北京中视联媒广告有限公司”还于公司内部筹集了2000元捐款。甚至,该公司董事长张丽表示,已经开始计划性地对王荣铃实施帮助,如帮其母联系医院等等。“看到这孩子小小年纪这么孝顺,我很感动,希望能够切实地帮到他。”张丽这样解释公司提供帮助的初衷。
目前,“西站滚播救母广告”一事已被多家媒体关注采访,除了王荣铃,中视联媒公司也成了关注对象,此事使得该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均有提升。张丽称此为“意外的收效”,她表示,当初没考虑到“双赢”的结果,若提前预知,会更乐于提供帮助,“我们也希望有附加值的产生。”
对话当事人
“我可以直面质疑”
从苦等好心人及政府机构的救助,到与公司合作以望达到“双赢”——王荣铃的救母行动经历了一个智慧的转变,很可能因此收获实质性的转机。现在,王荣铃对于未来的救母之路满怀信心。
记者(以下简称记):如何想到走上救母“公司化”这条路?
王荣铃(以下简称小王):因为传统的求助方式收效甚微,才想到与企业合作。
记: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吗?
小王:我经历了一个转变。早期求助公司多少有些盲目性,只考虑“你能为我做什么?”事实也证明了这种立场只能让很多公司对我不予理睬。现在我变得理性了,与公司合作也要考虑“我能为你做什么”。通过合作,公司获得宣传,我筹到救母的钱,从而实现“双赢”。
记者:是否想过可能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小王:我并不回避合作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光环和利益,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我的目的都是100%单纯的——只为了救我的妈妈,因此我可以直面质疑。同时,不管公司的目的何在,只要能切实救我的妈妈,都是“善莫大焉”。
晨报记者 董正 文并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