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最新评论

染血的诗歌为何走红?

  地震之后,无数的网友,无数人在这最悲痛的时刻,选择用直抒胸臆的诗歌来表达。网站、报纸、电视、手机短信,无处无诗。诗歌的热潮再一次席卷并感染这个国度。它记录了这场灾难,温暖或打动了人心,也呈现了诗歌的力量。
(《南方日报》6月1日报道)

  的确,只要是网络使用者,只要每天关注大地震新闻,就很少有没拜读过地震诗歌的。5月31日夜里,一首《叔叔,别哭》的视频诗歌,催人泪下。其它,如报道中介绍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宝贝啊,不要沉睡》、《妈妈的呼唤》、《孩子,天堂路上别走太急》、《妈妈!对不起我来不及了》、《妹妹快跑》《宝贝不哭》《让我轻轻擦你的手——献给谭千秋和他的妻子》、《最近我常常含着泪水》、《灾难中的感动》、《深切哀悼汶川地震遇难同胞》以及《挺住吧兄弟挺住吧汶川》,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地震主题的诗歌,在网上红极一时。

  反映地震主题的诗歌为何走红?无疑是个需要解读的崭新课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所以,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才具有文学理论的普适意义。汶川8.0级的大地震,以数万条生命的鲜血为代价,惊天地,泣鬼神,活着的人无不为之泪流满面。巨大的时代创伤背后,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抗争的双重写照。亲历了这个时代的人们,因为伤心所以落泪。因为落泪,所以感慨。内心的悲恸,有如颇深的积怨,不爆发出来是不行的,所谓人不感慨何以抒怀,大抵正是如此。惨不忍睹的地震现场,触及了许多人的灵魂,在救援外围的部分人们,开始用文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赋诗以言志,创作出一批脍炙人口的诗作,是汶川大地震留给这个世界的一笔特殊的财富——染血的诗歌。特殊的历史事件,铸就了染血的诗歌频频问世。正是这些诗歌,抚慰着灾区中失去亲人的人们,激励着参与抗震救灾的人们,鼓舞着整个中华民族在多难中显示出她坚忍不拔的毅力。多难兴邦,多难出诗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染血的诗歌没法不被人传颂。

  历史上重大的事件不计其数。然而,能和事件齐头并进的作品,只有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才能成为现实。网络时代,世界早已部落化,地球村庄化,文学国际化,诗人街道化。染血的地震诗歌之所以走红,除了一大批民间诗人的即兴创作外,与网络媒体的兴起密不可分。个人的诗歌创作,可以随即放到贴吧里发表;个人的创作,可以借助编辑软件,配上视频、音频或图片,以电子文学的样式,更具感染力。这个时候,哪怕是再朴素的语言,只要能表达真情实感,都能产生共鸣。为不幸哀鸣,为平凡的英雄讴歌,为人类的历程做下记号,是地震诗歌瞬间红火的又一个原因。

  我们注意到,脍炙人口的染血的地震诗歌,大多出自非专业诗人之手,这是遗憾也是好事。我们不乏专业诗人,我们不乏专业作家。国难当头,把每个人都变成了作家和诗人。相反,那些平日里神经处于麻木状态的专业诗人,地震未必能触动他们的创作神经,而是那些业余的民间诗人,在第一时间用自己的笔和键盘,写下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作。不论是前段时间对西方辱华言论的回击,还是这次地震,文学的责任,最先体现在民间诗人身上,是巧合还是某种必然?诗在民间。没有民间诗人,染血的诗歌,能和时代同步吗?我怀疑。

  文学的样式和媒体的形态一样,不同的样子有不同的功能。地震诗歌走红,再次证明一个简单的道理:不是时代抛弃了诗歌,不是时代不需要诗歌,而是诗歌忘记了“合为事而作”的时间太久。地震,救活了中国的诗歌。只要诗歌能牢记为“合事而作”的道理,她会永远为人民所喜欢,永远红火下去的。
(责任编辑:廖恒)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