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灾区医疗队长手记:战斗,延续中的不平凡日子

  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第一医疗队工作纪事

  郭继卫

专家同时为两台手术“把脉” 李龙坤摄

  重庆医院:数万患者大疏散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百年罕遇的特大地震,震波传至重庆,地动山摇。第三军医大学各附属医院多为高层建筑,12日星期一又是收治高峰,医院患者人心惶惶。在大学和各附属医院党委领导下,医务人员迅速组织了有效的抗震救灾工作。

  重庆部队已于5月1日起执行夏秋作息安排,地震发生时正是午休时间,医院工作人员几乎全部住在高层建筑里。


  出于求生本能,患者顾不上自己的疾病,有的拔掉氧气管下楼,有的提着输液袋乱跑,有的病人家属准备连人带床将患者搬到楼外,病人随时有病情加重的危险。医院立即着手将全院大部分病员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医院广场地带,并按科室进行分区,以方便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治。

  当时最重要是妥善处置好危重病人。医院领导带头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和各科室的重症病房,和医务人员一道陪伴不能转移的重病人,稳定他们的恐惧心理,并迅速通知手术麻醉科,要求切实保障所有手术病员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通知未予手术的患者停止手术。

  广场成立临时指挥部

  西南医院还在医院中心地带的"心连心"广场上安排成立临时指挥部,收拢机关人员,下发紧急通知,安排院内医疗救治工作。同时,在广场和急救部外成立了两个医疗应急救助中心,提供氧气、心电图和急救设施,确保危重病人得到及时诊治。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患者的不间断治疗和心理情绪安定,保证了医院在突发灾害事件中的基本工作秩序。

  一位寻找刚入院母亲的家属跑错了两家医院,终于在西南医院见到了由护士陪伴的老人家。她顾不得安慰母亲,一边流泪一边挤到临时指挥部,动情地说:"我刚去了两家医院,全都乱翻了天,只有你们解放军医院是最有条理的。真不敢想要是再找不到我妈妈,我还咋个撑得住!"

  在西南医院,当天住院患者多达2300余人,加上门诊病人、复查病人陪伴、来院探视人员及工作人员等,总疏散人员在2万名上下。工作人员一边留守病房,一边维持救治,一边疏导患者,完成了医院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安全大转移。

  这是实战,不是演习。地震灾难是天制造的,抗震奇迹是人创造的。

  夜色中,只有我们的车队在向前

  12日晚9时许,重庆市卫生局接到四川省卫生厅的求援电话。第三军医大学主动请缨,立即抽调三所附属医院精兵强将,组成了以战救外科为主的38人医疗队,由赵先柱副校长统领,第一附属医院郭继卫副院长任队长、第二附属医院政治部姚家文主任任教导员、第三附属医院医教科技部程晓斌副主任任副队长。这支医疗队,外科专家大都是高级技术职称,平均年龄不到40岁,是一支技术精湛、年富力强、名副其实的专家突击队。医疗队成立后,迅速携带救灾装备向学校集中。

  在校综合大楼前,正在大学调研的总后孙大发政委亲自到场作战前动员,并和王登高校长、高福锁政委及学校常委、各附属医院领导一道为大家壮行。当晚11时许,由一辆指挥车、三辆面包车组成的车队开始向成都方向开进,并在川渝交界处与重庆市卫生局刘克佳副局长带领的其他队伍会合。

  医疗队出发时,目的地是震心汶川县。在车队驶入成都境内以后,四川省卫生厅通知:汶川道路全部中断,短期内恐难打通。而当时德阳是已知灾情最为严重的地区,所以医疗队临时调整任务,转向德阳。

  这时,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阴雨一阵紧似一阵,车窗外异常黑暗阴森,公路桥梁路面已有些许裂纹。宽阔的"成绵高速"上,只有我们的车队在快速前行。

  行进中相互提醒抓紧睡觉

  医疗队在开进中明确任务,在车上就确立了开展施救的模式和方案。行进中,人们相互提醒抓紧睡觉,但是紧张的心情和未知的终点足以驱赶所有的睡意。大震还会发生吗?家里怎么样了?我们将迎来怎样的天明?队员们颇有几分焦急地沉默着。

  晨6时许,车队进入德阳市区。当时德阳的情况是绵竹、什邡伤情最为惨重(地震发生后公布的早期通报中德阳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近一半)。由于地处成都平原,公路设施好,县乡交通便利,重伤员几乎全部压到德阳人民医院。

  目的地确定了!第三军医大学这支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就增援德阳市人民医院。医疗队员们告别了重庆同来的卫生局领导和同事们,在13日6时20分抵达德阳市人民医院,他们谁也想像不到,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什么。

  余震不断,伤员与废弃物遍地

  德阳人民医院是一所救治水平相当不错的医院,也是本区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如果不是因为突发灾害,这是一所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硬件设施完备的"医院中的花园"。然而,四周伤员纷至沓来,彻底改变了这座花园的容颜。

  医疗队来到德阳人民医院时的情况是:大雨和余震不断、伤员与废弃物遍地,一些尸体正用卡车拉运,伤员陪伴及寻人亲属川流不息,还有大批伤员源源不断送往医院,而医院自身也有房屋损毁,只有不到20%手术条件。为了容纳不知会有多少的伤者,医院临时搭建起满院的棚帐。

  几只巨大的阳棚下,一个挨一个挤满病床,同时,周围居民也涌入草坪花园中躲避地震,医院尽其所能为他们搭起各式各样的家庭避难所。一夜之间做到这样的一切,可想而知是多么不易。

抢救小女孩 李龙坤摄

  一卡车伤员,无一幸存

  院里同志介绍:第一批伤员12日下午3时许就到了,多是因逃避地震摔伤的市民。紧接着,一个波次又一个波次的伤员远近拥来,伤员已达800多名以上。甚至还有卡车运来一车已无声息的人们,急救部医生护士逐个测量血压,结果没有一个还活着。医生护士手脚不停地奋战到凌晨、大部分累倒,诊疗工作处于无序和大半停顿状态。

  医疗队针对这种情况,与医院做了简单沟通,说明意图,然后安排队员各司其职、迅速铺开,队员们灵活运用卫勤知识与军队医院管理经验实施抗灾救治,确立工作重点,采取阶段性目标措施,忙而不乱地展开了医疗应急救治工作。

  医疗队连续奋战一百小时

  前24小时:快速检伤分类,对全院800余名伤员进行拉网式普查,摸清底数。安排队员打通入院分类、急诊手术、诊室现场清理创面三个快速通道,并创造106台手术的记录。并建立"队-院"联合指挥机制,按卫勤原则开展的急救工作多按赵副校长调遣行事,按医院管理职能开展的医院灾害应急工作由德阳市人民医院赵鲁平院长指挥行事,所以事后有"两赵罩得住"的美谈,一天下来,基本恢复急救-手术功能。

  前48小时:突击处理危及生命的重伤员;大批量开展急救手术;定点带面查房、逐步纠正初期不正规的治疗,既承担手术又参与科室医疗管理,使全院救治工作逐渐有条不紊。

  前72小时:提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综合措施,防止特殊感染爆发流行带来灾难性后果;拓展手术力量,强化手术高通量;整合医学资源、管理要素、和社会爱心力量,加强院内防疫、秩序、安全与效率。

  就这样,医疗队连续奋战了首个一百小时。事实证明这些办法效果良好,医院工作状态全面改善,用约100小时基本完成了原来预计需要10天左右的应急救治任务,这一"百时首战"的成功,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0小时完成手术48台手术

  我们很难用文字描述"百时首战"进行时刻医疗队员的疲劳极限状态。人们知道,外科医生是所有医务工作者当中,以不怕疲劳、连续作战著称的,常听说有在手术台边站着打盹片刻就提起精神的本事。但是有谁听说过,像在德阳前线那样,能够在雨地里倒头睡着的?

  15日下着大雨,部分队员坐车去几百米之外的饭馆吃饭,医疗队有两名手术室护士,就在这几百米车程的时间中,她们倒在座椅上睡熟了,居然怎么也叫不醒,最后她们就没吃成饭。睡眠极度不足成了她们面临的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大家吃完饭以后,她们又走向了手术台前。

  在这里,请人们记住这样一些名字:"手术状元"王序全:一人头30小时完成手术48台。"分诊高手"姚元章:完成500余名伤员分诊。"清创冠军"李龙坤:24小时完成清创手术60余例。"5项全能"丁生才:普外、肝胆、骨科、脑外、胸外等等,哪台手术缺人他就出现在哪里。"麻醉教头"鲁开智:在台上参加和指挥各种手术麻醉近百例。

  医疗队的两难选择

  在校指挥部统筹和赵副校长带领下,医疗队研究本院救治特点,了解本专区伤情,关注全灾区动态和信息,以救灾的全局观和医疗流程的整体观时刻对救治工作进行改进调整,牢牢把握救治工作主动权,适时提出规律性、指导性意见。早期工作节奏不是以天计算,而是以小时为单位不断优化工作办法。

  短短数天下来,医疗队和医院专家一道,为灾区医疗救治提供了好几项专业指导性意见。

  例如,面对已经发生的一例气性坏疽,手术室可能污染,在手术高峰的时候果断地停掉手术进行彻底消毒。要知道,在众多患者急待手术,手术室本来就供不应求的时候做出这决定,不仅没有医学常识的伤员及家属很不理解,就连有些外科医生们不以为然,觉得有小题大做之嫌。是对患者负责还是对自身影响负责的问题很现实地摆在面前,最后"两赵"选择了前者。

  又如,针对闭合性损伤伤员大量积压,要有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处理完,专家们不是借此机会炫耀自己的手术量,而是以伤员的最佳救治时限为原则,提出转运回重庆各附属医院的大胆想法。这个想法提出后,路途安全、伤者与陪伴的离乡之情、跨省行动的行政沟通、和家中的收治压力等,成为摆在领导面前的现实问题。15日中午,第三军医大学高福锁政委毅然拍板,以伤员的救治效果为唯一考虑标准,明确了转运决策。

疲倦至极的医疗队成员就地而息 李龙坤摄

  年轻的战士,请保重

  作为军队医疗队,再忙、再累也牢记使命,牵挂深入灾区一线的士兵兄弟们。到德阳当天,队领导和部分队员就冒余震、大雨奔赴部队集中的汉旺镇寻找部队,而那时绝大部分医疗队还没有开始关注挖掘尸体的数千名战士们的健康与防疫问题。

  医疗队为参加一线工作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一名骨折伤员及时做了手术,并多次抽小分队深入废墟为官兵送医送药。

  16日在汉旺,看到战士们在执行挖掘废墟清理尸体的繁重艰苦任务时,已出现皮肤病、眼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等情况,队员们的心情异常沉重。这些队员不是防疫专业军医,但责任驱使,连夜向大学里的防疫专家请教,编制防疫知识宣传单,还在这一基础上专为士兵编写了简明易懂、朗朗上口的防疫顺口溜,并立即到街上赶印6000份。17日一早,队员们就驱车送往汉旺,深受官兵喜爱。

  这些顺口溜是在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中编写完成的,到过汉旺的队员们都知道:战士们因为水源中断或污染,别说洗手、洗衣,连喝口水都限量供应,煮饭都要用矿泉水,他们能够做到,或者有条件做到顺口溜中的注意事项吗?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年龄和有些专家的孩子相仿,知道他们为这一场灾难所做的一切吗?

  "共产主义实验区"

  医疗队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临时支部的一个特点是同志们来自不同医院,在紧张工作中互相熟悉、紧密团结,第一次共事即体现出第一流效率。如果不是在抗震救灾这样一个特殊环境、特殊工作状态和特殊精神氛围中,人们可能很难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子弟兵"这些平常经常出现在报章文端的口号落实得这样具体、这样生动、这样本能。

  有人形象地将灾区的医疗队称之为"共产主义实验区"。在紧张救治伤员的过程中,经济利益退出了,单位间的界限消失了,专家间的分歧弥合了,技术上的等级不存在了。一个普外科的著名专家可能会为骨科年轻医生打下手,一个颇有造诣的科主任可能会为他的学生辈擦去汗水,一个在平时很普通的手术一旦在楼道简易条件下完成可能会让这些平时不苟言笑的大牌们击掌相庆。

  喝剩的矿泉水瓶子上写名字

  纪律在医疗队的表现已是多种多样,远远突破了传统概念,这种纪律有时让后到灾区的人们感到匪夷所思。

  例如,不能把喝到半瓶的矿泉水弄混就是一条纪律。刚开始,解渴只有瓶装水,有队员喝剩一半的矿泉水随处乱放,一个老队员当着大家的面将这些没人"认领"的矿泉水浇到草坪中的花草中,大家立刻明白了,从此均在喝剩的矿泉水瓶子上写上名字,不喝完,不放弃。

  不表白自己的困难也成为一条不成文的纪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队员出发时大部分都没来得及回家,一出来就是20余天,没有困难是不可能的。但是也许是某种默契,在一起时,大家从不说自己的难处。

  为所在医院科室多做一件事、不吃一顿饭,也是一条纪律。队里要求队员们帮助驻地医院多开展一项新技术、新业务、讲一次课、做一次示教查房或手术演示等。随着灾区秩序恢复和大批量伤员救治告一段落,医院科室的同志们出于工作友谊和感谢之情,多次提出请专家小聚,但是每次都被婉拒了,回答很简单:"有纪律,没办法。"

  "管地震的神都要被你们军医吓跑"

  截至目前,医疗队多次提供医疗服务,先后接诊和义诊伤病员2500余名、开展手术190台,其中危重高难手术115台。

  医疗队工作得到了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四川省卫生厅、德阳市委市府、所在医院,特别是伤员及灾区人民的充分肯定,出现了德阳市民自发挂横幅感谢、送食品水果慰问、争相合影留念等感人场景。一位什邡的伤员家长来到医疗队营地反反复复念叨着一句话:"管地震的神都要被你们军医吓跑。"

  在抗震救灾中涌现了一大批好人好事:如队员杨辉教授、鲁开智副教授主动放弃出国机会,请缨参加医疗队,鲁开智成功救治1例23岁心停跳颅脑外伤女性患者,杨辉在一脑外伤患者极度危重的时候,果断地在楼道里进行手术,这不禁让人想起二战中一军医情急之下用匕首和钢笔帽为伤员重建气管通气,可以说,他们硬是用急智将双脚踏入鬼门关的伤员拽了回来。沈岳副教授充分发挥创伤专业优势,在急救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协调作用,被尊称为"创伤师"。

  战斗还在继续

  由于大学各附属医院也收治了数百名灾区伤员,所以医疗队有很多一家两口子都在为救灾做贡献的"战斗夫妻"。在抗震救灾进入医疗诊治正常秩序以后,惦念、担心和期盼凯旋也成为人之常情。已经20天了,什么时候回去?这成为当前家里来电话询问最多得问题,回答就是:由灾区人民决定。

  在这里,借用并改编李商隐的一首小诗作为结尾,以纪念这段尚在延续的不平凡日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余震当其时;

  何当共话安危事,

  遍地英豪两心知。

  至本文定稿时,医疗队还在抗震一线付出他们无怨无悔的贡献。(作者为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第一医疗队队长,12日夜即奔赴灾区至今。)
(责任编辑:高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