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最新评论

解放日报:谨防另一种“次生灾”

  这是昨天读到的一条新闻,内容是“哭泣的书包”,说的是“六一”前夕,灾区某小学召集“伤心的家长前来认领孩子的书包”———

  “操场上,47个书包堆成小山,静静地矗立着。”一位家长“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红色的小书包,仿佛就是抱着自己一年级的儿子,哭得撕心裂肺”;而另一位家长“抚摸着女儿的作业本,触景伤情”,大泪哭泣……有的父母不愿意离开这孩子最后丧生的地方,而还有20多个被翻乱了的书包仍然孤寂地等待有人来认领……

  这个令人哭泣的场景,多么动情、多么悲伤!然而捧读之下,却也引出了善良人们不少的议论———遗物归于父母,当然无可非议,但一定要在这孩子丧生的现场么,一定要采取这种集中认领的方式么,一定要选在这灾难尚未过去、伤疤尚未愈合的时候么……

  像这种不断地再现惨状,以至使从废墟逃出来的人们一再“触景伤情”、“大泪哭泣”的事;像这种大震刚刚过去,就急着揭开尚未愈合的“伤疤”的事,当然不止这堆“哭泣的书包”。


  比如因为护救学生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她在北大读书的女儿,本来已沉浸在大悲之中,还不断地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追问父亲的亲情,被拷问“此时的感想”。正如心理专家所言,“她无意识中想要维持幻象的愿望被打破,过早地被人从噩梦中唤醒”。

  又如在失去亲人之际仍然奋力救人的女警察蒋敏,她的壮举来自于“梦想有一天回家,父母和孩子会一如既往地迎接她。”但包围着她的,却是“听说你的父母和孩子都已经……”的问题。这本来是几十年后也不可随便触及的伤痛,更不要说对于一个刚刚受此重创的人了!心理学家认为,蒋敏走出救人的帐篷就晕倒在地,与这类过早揭开“伤疤”的追问,特别是那个“你现在难道不想你的女儿吗”的提问有直接的关系……

  “敬礼娃娃”郎铮有了心理障碍,因为太多的闪光灯围聚着他,除了“为什么要敬礼”这样的追问外,还不断地有好心人问及他被截去的左臂;“可乐男孩”薛枭现在的状况,则与采访者一遍遍要他复述“80小时埋在废墟中”的可怕情节,尤其是“脚下搁着冰冷尸体”的细节有关;北川中学幸存的学生出现了各种症状,他们不但害怕闪光灯,更害怕不断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追问。至于有的赈灾演出,好心的人编写了“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什么”的诗篇,让刚刚从死亡线上逃出来的孩子朗诵给“叔叔阿姨”们听,从孩子们再度惊恐的眼里,我们不能看到一种“次生的灾难”吗?

  按照科学的研究,地震的次生灾害,不仅是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诱发的水火灾害,不仅是指暴雨引发的疫情,而且包括受灾人群经受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刺激。灾害心理学又告诉我们:一般说来,当面临创伤意外后,不少人要以“麻木”去应对,才有可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的勇气、能量和动机。这种所谓“麻木”、“否认”以至某种程度上的“忘却”,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它是机体自我疗伤的需要,也是机体即将正视并面对创伤前的必要准备、必要阶段。

  我们既然知道次生灾的杀伤力不亚于主震,既然知道心理危机属于一种重大的“次生灾”,那么我们就要懂一点心理学,懂一点大震之后的心理学规律,懂一点刚刚从废墟中、从巨大的惊吓和丧失亲人的大痛中逃出来的人们的阶段性心理特征。我们的慰问者,是否可以不当着幸存者的面向他们失去的亲人哀悼;我们的主持人,是否可以不再去问“当时你是怎么想”那样老套的问题;我们的记者,是否可以不去追问关于“那一瞬间”的惨状……

  总之,让我们以人道主义的无微不至和科学有度的心理学常识,防止另一种“次生灾”的提前到来,不要因为我们的热心和无知,再次误伤了苦难而脆弱的心灵。(凌河)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高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