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英才
引题: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
|
提语: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那么,高等教育本身存在哪些弊端?如何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矛盾?政府部门悉心破解
政府高层观点:
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文/本刊记者 齐殿斌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与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相伴相生的是,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并且情况逐年严重。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都是“扩招”惹的祸
有人将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认为,这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据劳动部门的数据统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而需要就业的人数达到2400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际上是全社会就业压力传导的结果。单就大学生来讲,不上大学也要就业,而且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可能就业能力总体上还要低些,那么这些孩子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有人认为应该缩小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郑传芳分析说,如果减少高校招生数,必然会扩大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同时也会带来人民群众对高考录取率低的不满。只有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才能改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因此,就业难的问题,主要的不应是靠缩小高等教育规模来解决。
“毕业生多,就业难与扩招有关系,但绝不是扩招‘惹的祸’,还涉及到很多原因。”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郑惠强说。他认为,“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大。一些学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跟市场有脱节,还有大学生的技能也和社会不合拍,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同时,就业市场信息不完整,不对称,部分的用人单位是用人高消费。
对于大学“扩招”问题,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表示:“2008年是一轮生育高峰的最后一年,今年全国的高校还会扩招一点,大约为5%。明年大学扩招人数会控制在5%以内。”这无疑是对大学“扩招”问题权威的回答。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认为,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症结所在。具体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教育部部长周济就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就业工作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来,我们对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改革,建立了一整套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因此,在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就业情况总体还是好的,但是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周济认为,现在就业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总体来说,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有的人说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不是这样一个情况。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的就业主要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同时存在。应该说,教育需要继续改革,人事、分配制度需要继续改革,人们的观念也需要不断地进步,大家一起来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周济表示,对于教育来说,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我们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企业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加强实践环节,使得毕业生能够有更加过硬的本领,还要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创业、创新。
培训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的急需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认为,大学生工作不好找并不代表社会已不需要人才,培训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的急需。
胡晓义在分析相关观点产生的背景时坦言,目前教育与人才培训的结构尚不完善,教育的种种不协调最突出的反映在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不好找。他分析到,大学生工作不好找,其一方面与就业理念、待遇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高校过多重视学历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需求脱节相关。
胡晓义指出,大学生工作不好找并不代表社会已不需要人才。据统计,目前中国有2.7亿城市从业人员。其中高级技师仅有186万。因而培训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的急需,更是教育必须正视的一个课题。他认为,培训技能型人才关键是要优化教育结构、强化人力资源配置。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袁汉民认为,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现状,首先,高校应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高校进行专业设置时,既要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的学术取向,使学科专业设置拓宽口径,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又要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的市场取向,增强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使毕业生能够专业对口,很快适应所在岗位的工作;其次,改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各方面入手,系统规划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还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某些软肋,比如实践环节薄弱。”吴启迪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首要一点就是不能脱离实践。目前,从实习、课程设计到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这几个环节都有弱化的趋势。不仅是理工科,文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教育部计划到2010年建立5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让本科生参与一些研究工作,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自己设计选题,以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这项工作正有序推进,教育部对此期望很大,准备在看到效果后再考虑如何进一步推动。
“提高大学的水平和培养人才有一个滞后的过程,必须以超前的眼光及早考虑,逐步加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吴启迪说,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部分占GDP的0.6%,这在全世界属于较低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已超过1%。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情的优势和能力,高等教育在考虑协调发展的同时,要优化资源配置,尽早安排提高对高等学校的投入,把一批高水平的大学真正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不能过分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专业教育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认为,大学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尽的职责。他特别强调,要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销对路的社会急需人才,不能因过分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专业教育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难。
“在帮助大学生创业上,学校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李健说,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他们学会如何通过创业给自己做“饭碗”,而不是到人才市场与下岗工人抢“饭碗”。
原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瞿振元特别强调了毕业生素质问题。他说,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应该对将来的就业有心理准备,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站在今天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也就是说,当你入学时,要想到4年后你的就业情况。因此,要根据今后面临的情况调整就业期待和学习内容,为将来就业提高适应能力。当“学历教育”真正成为“学力教育”的时候,才是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时候。
教育部职教司司长张尧学指出,“我们办大学首先是为了培养人而办大学,首先是为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国内、国际人才办大学。‘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大学是职业技术学院也好,工程性的学院也好,特色比较强的大学也好,综合性大学也好,哪一个大学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优秀的人才。我们只要有这个思想,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这无疑是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供需失衡矛盾的治本之策。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感叹:“我们痛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足啊!”
李源潮分析,长远看,人才资源是中国的第一发展资源,“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什么?钱也倾斜了,建设也倾斜了,最缺的是人才,别的都可以倾斜,就是这个人,有文化的年轻人不是向农村倾斜,而是越来越往城市转。”
李源潮透露,中组部将实施一个10万大学生村官的人才工程,对于外界担忧的农村是否能够留住大学生的问题,李源潮认为,只要方针正确、政策好,留得住,干得好,大学生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徐光春表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出台政策、提供信息、畅通渠道,不能因为工作不到位而堵塞了大学生就业的门路。要改革用人制度,给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后政策要跟上、要落实,这样大家下去才放心。今后,“大学生村官”要成为县乡干部的主要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