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泄洪前,唐家山大坝最后一次大规模用兵行动。”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九支队政委徐国强这样说。昨天,该支队的45名官兵全力奋战,把150桶汽油和9台发电机背到3个监测点上,使科研人员升级泄洪视频系统的任务得以完成。
■截至6月2日12时,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难69019人、失踪18627人 武警负重50斤攀爬峭壁
昨天,本报报道了宽带无线应急通信救援队在唐家山执行任务的消息,与原计划不同的是,这项任务没有在中午结束,而是持续到了下午4点左右。由于唐家山大坝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专家们虽然对行动的每一步都做了提前部署,但执行起来仍会遭遇各种困难。
昨天上午,宽带无线应急通信救援队成员分批乘坐两架直升机,抵达唐家山大坝。同时,武警水电部队45名官兵乘坐三架直升机,也到达这一目的地。上午11:00,米—26直升机飞抵唐家山,它吊运来一只装有3吨93号汽油的集装箱。汽油运到后,武警水电部队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把一桶桶汽油分装入塑料罐内,每人扛一罐,往实时视频系统的三个监测点上运送。
唐家山的“路”其实并不存在。比如,通往架设在坝前的监测点,需要拉住系在一棵棵树上的绳索,攀爬呈70度斜角的陡坡。中科院专家、随行记者都需要攀岩,才能到达那里,而武警攀爬的同时,还要负重25公斤的汽油,记者看到,只跑了一个单程,不少武警就大汗淋漓。
除了背汽油,武警们还要把9台发电机抬上山。一个发电机的重量是200斤,需要4个人抬。一些武警抬到监测点,就累得躺在地上,半天起不来。
政委的批评扑灭安全隐患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郑敏博士告诉记者,汽油是用来让发电机发电的,有了电,这套视频系统才能工作。之所以需要3吨汽油,是因为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认为,要确保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在泄洪期间有效运转,把实时视频源源不断地传回指挥部。
为了让油桶能在无人状态下,持续给发电机供油,上唐家山前,专家们对发电机作了改动。到了大坝后,他们把两桶油用导管并联在一起,再把并联后的一根导管与发电机相连。经此改装,发电机在“吸”完第一桶油后,就能自动“吸”第二桶油。
没想到,昨天中午把发电机和汽油桶连为一体后,却引来了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九支队政委徐国强的批评。“你们搞的啥玩意儿?93号汽油挥发性大,处置不当最容易引起爆炸!”徐政委的声音很响,“你们把两只汽油桶靠得这么近,旁边还放三只备用汽油桶,肯定要出问题!”被他这么一说,科研专家们一时有点不知所措。后来,有专家告诉记者,政委确实点出了他们没注意的问题。“我们只管搞科研,把安全问题忽视了。”
昨天下午,经过反复商量,专家们在并联的汽油桶上搭起凉棚,并用茅草,湿布把桶口覆盖住,防止阳光暴晒引发爆炸。他们还把汽油桶的距离分开,并在桶边摆放了灭火器。采取多种防御措施后,政委绷紧的脸才开始松弛下来。
三台摄像仪把守三大关口
昨天下午4点,在科研人员和武警官兵的合作下,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升级版”终于大功告成。
有了持续 “吸”油能力的发电机,这套系统能在无人状态下工作一周左右,正好能 “直播”泄洪全过程。在坝前监测点,一台新加装的红外摄像仪对准了泄流槽入口处,它能在黑夜中识别水位状况,把入夜后的实时视频传到指挥部。在坝后左监测点,也加装了一台红外摄像仪,它的密切关注对象是大坝下的一股水流,这叫管涌,说明该处大坝的底部出现松动,有溃坝可能,因此必须实时监测流量和流速。第三个监测点的摄像头瞄向了泄流槽,待泄流时,它就能 “报告”指挥部泄流槽中河水流经的情况。
据水利专家计算,如果管涌不出现大的变化,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间最早在6月5日上午。届时,宽带无线应急通信救援队提供的 “实况直播”,将在指挥部决策过程中大显身手。
晚报特派记者 俞陶然 四川唐家山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