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华英才半月刊

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眼中的“梅派”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名人天下

  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眼中的“梅派”

  一缕暗香存于世

  文•本刊记者 严虹

  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记者去拜访梅兰芳大师的季子——梅家子女中惟一继承父业、弘扬梅派艺术的梅葆玖先生,倾听他述说一代京剧大师的故事。

  此时的梅葆玖正忙于2008年元旦晚会的彩排工作,记者暗自惊叹,他不仅“克隆”了父亲梅兰芳清秀儒雅的外表,还“复制”了其清脆圆润的嗓音,再看他挥舞的身段,很难相信他已年逾七旬。

  “非要吃祖师爷给的这碗饭!”

  据梅葆久回忆,梅派艺术起于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他是当时著名的旦角。而英年早逝的父亲梅竹芬只留给梅兰芳一个模糊的影子,他仅知道父亲为人忠厚老实,幼年学戏初唱老生,后来工青衣、花旦并受到梅巧玲的真传……但伯父梅雨田,在梅兰芳艺术成长的道路上,付出了很多心血。梅雨田生前人称“胡琴梅”,是当年京剧琴师“四大名家”之一。在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回忆中,还记载了由伯父操琴,他登台第一次演唱伯父亲自教他的《玉堂春》:“……那天他拉的是‘寄生草’,又新鲜又好听。台下的观众本来就爱好他的艺术,对他的手音、指法、韵调十分熟悉。今天瞧他高兴,拉出一个新鲜的牌子,来回不同地变着拉,观众听得实在痛快,压不住自己的嗓子,脱口而出地在那里叫好了。这跟普通捧场叫好的性质完全不同。”

  追溯梅兰芳出生的年月,正是京剧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中国多难的年代。当时的北京,街市冷清,戏园子也多被焚烧。此时的梅家也难逃生活的拮据,每况愈下的梨园世家不得不出卖梅巧玲在李铁拐斜街购买的老屋,搬到百顺胡同里。

  幼年的梅兰芳和淘气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到了读书的年龄,他就到百顺胡同附近的一家私塾读书,跟着私塾先生学习《三字经》、《百家姓》什么的。但那时的梅兰芳不愿意死记硬背,有时难免要被打手板,为了逃避挨打,他就开始逃学。有一次,他在上学的路上正想把书包藏起来,恰巧被京剧武生宗师杨小楼看见了,杨小楼一把抱住他,直奔院中的井台走去,说:“不好好念书,竟敢逃学,看你还逃不逃了!”把年少的梅兰芳吓得直央告:“我不逃了,我好好念书,大叔您饶了我吧!”打这以后,杨小楼每天早上练功只要遇着梅兰芳,就抱着他或让他骑在自己肩膀上,一路讲着民间故事,走到私塾门口,偶尔在路上还给他买一串糖葫芦吃。这段往事,可以说是梅兰芳苦涩童年中,最甜蜜的回忆。

  清朝末年,梨园行的后代多数只能学戏。而梅兰芳作为梅家的单传,理所当然地是要学戏的。其实梅兰芳幼年学戏的资质并不十分高明,在他8岁那年,家里把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请来,给他说戏。那时一般的开蒙戏无非是《二进宫》、《三娘教子》一类老腔调的玩意儿。谁知几句老腔,教了多时,他还不能上口。朱先生见这孩子学戏进步太慢,再看他相貌也很平常,小圆脸上的两只眼睛呆痴无神,眼皮还总是下垂着,就很武断地对他说:“祖师爷没有赏你这碗饭吃啊!”一赌气,再没登梅家的门。这件事情对幼年的梅兰芳震动很大,虽然生在梨园世家,但只有8岁的他并不了解学戏的艰辛和演戏的乐趣。他看见自己体弱多病的母亲,想到梅家只有自己一个男孩,难道真的不能继承祖父、父亲的艺术吗?朱先生走后,他在沮丧的同时暗下决心:“非要吃祖师爷爷给的‘这碗饭’!”

  与父亲相比,同是8岁学戏的梅葆玖,踏入京剧艺术的路途还是平坦许多。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父亲的谆谆教诲下,梅葆玖十分喜欢京剧,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他辨别西洋音乐中的几度音符非常准确,京剧旦角难度较大的唱腔,他学习几遍就能上口。在梅葆玖8岁那年,梅兰芳夫妇特意从北京请来王瑶卿的嫡传弟子王幼卿,为儿子开蒙说戏。

  一生虚心求进 严于律己

  早年的京剧演员,在北京能够唱红固然好,但如果能在观众比较挑剔的天津和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唱红再回北京颇有“衣锦还乡”的荣耀。这样的机会,在梅兰芳19岁那年终于来了。

  1913年冬天的第一次上海之行,是梅兰芳艺术道路的重要转折点。”尽管那是梅兰芳生平首次离开北京,但因为跟着凤二爷(王凤卿),所以心里并不是很紧张。他演的第一场打炮戏是《彩楼配》,随着一声小锣敲响,检场替梅兰芳掀开了出场的台帘。他只觉得眼前一亮,仔细一看,原来是戏馆老板为了引起观众注意新到的角色,有意在台前装了一排电灯,等他一出场,就全部开亮了。灯光让梅兰芳看清了上海戏院新式的半圆形舞台,跟北京那种两根柱子挡住观众视线的旧式四方舞台比,明亮宽敞许多。这使得台上的梅兰芳在精神上得到无限的愉悦和兴奋。三天的大炮戏让很多上海的戏迷认识了梅兰芳,也认可了他的唱腔。

  随后,在凤二爷的举荐下,梅兰芳赢得了一次唱压台戏的机会。那时的京剧艺术已经由单纯的“听”戏向“看”戏转变,唱功之外,观众对于台上演员的扮相和表演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没想到,梅兰芳表演的《穆柯寨》震惊了十里洋场,观众惊讶于他的全才——文唱武功,唱念做打,美若天仙的份相和琴棋书画的高雅不俗……一时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初出茅庐的梅兰芳,以融汇青衣、刀马旦、花旦而形成的花衫行当风靡北平,成为最受欢迎的戏剧名伶。戏班里有这样一句话:“脾气随着能耐长。”可以说,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的“能耐”是最高的,按说他的脾气也应该是最大的。可是他却一生虚心求进,严格律己。早期的《戏剧报》曾评说:“梅兰芳重戏德的美名,是梨园行中和观众中有口皆碑。梅葆玖回忆起父亲年轻时代演戏时发生的一件小事:

  一次上演《嫦娥奔月》,管道具的刘师傅因家里有病人,思想不集中,忘带了花镰花篮,事前没有检查,到嫦娥要出场时才想到忘在家中了。后台顿时乱成一团,离上场只有几分钟了,此时的梅兰芳却很沉着冷静地说:“刘师傅,你马上坐我的汽车回家去拿,大家不要着急,场上由我来应付。”等刘师傅取来花镰花篮已经开演了20分钟,台上扮演嫦娥的梅兰芳正唱到慢板第三句“翠袖霓裳以换罢”,工作人员遵照梅兰芳的吩咐,把花镰花篮暗地里送到场上桌的正中,他在唱末句:“携蓝独去采奇花”,边唱边用手指着花篮,接着表演下去。这场演出虽没有按老演法嫦娥一出场便用花镰挑起花篮,但观众并没有看出其中破绽来。在梅葆玖眼里,“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演戏时,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从不要求别人迁就自己,不为自己方便而妨碍别人,处处为别人打算的人。”

  把勤俭作为立身处世的指南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不仅把京剧艺术传承给了子孙后代,也把“勤俭持家、扶危济困”的家风遗留下来。梅兰芳虽然未曾见过祖父梅巧玲,但孩提时的他常听祖母讲述祖父的为人和艺德。

  梅兰芳能把梅世家族勤俭的家风继承下来,还缘于他祖母的一段谆谆教诲。那是梅兰芳在上海唱红之后回京,家里亲戚朋友都围着他询问上海的风俗景物,他就不住嘴地讲给大伙听。事后,始终端坐一旁倾听的祖母对他说:“咱们这一行,就是凭自己的能耐挣钱。看着别人有钱有势,吃穿享用千万别眼红。‘勤俭才能兴家’,你爷爷一辈子帮别人,照应同行就是给咱们这行争了气。可是他自己非常俭朴,从不浪费有用的金钱。你要学你爷爷的会花钱,也要学他省钱的俭德。”老人的一席肺腑之言,让年轻气盛的梅兰芳十分感动。直到后来他成为京剧界的一代宗师,仍将祖上传下来的话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指针。

  自梅葆玖记事起,父亲就已经是驰名中外的京剧艺术大师了,但梅家并不因梅兰芳的名气大,而过着奢侈的生活。梅葆玖说:“我们家一直沿袭老北京的习俗,我母亲福芝芳是旗人,一些旗人的习惯在我们家时有体现。”梅兰芳的几个孩子自幼跟着祖母生活。老太太给孙子们立下一个规矩,小孩子在上学念书以前不准上桌子跟大人一块儿吃饭。梅葆玖记忆深刻的是:“上午饭经常吃炸酱面,这个老北京的传统,一直从“九一八”事变举家南迁到上海,也不曾改变。解放后父亲在北京定居了,连中午饭也常常吃炸酱面。父亲看到我们兄妹身体发育很结实,曾风趣地说你们长得又白又胖,应归功于吃炸酱面的功劳啊。”

  梅兰芳不仅在饮食方面不爱讲究,在生活的细节上也处处流露节俭的原则。梅葆玖记得父亲除了外出开会、访友、赴宴时才换上西服或中山装,平常在家穿着很普通,天热时常一身棉布格子衣裤,天凉时常披一件破旧的小夹袄。在父亲逝世后,母亲把父亲身前穿的一件黑色对襟中式皮袄给了葆久?,他穿上时总感觉闻到一股腥味。他翻开皮袄里子仔细一看,原来皮袄是未经加工的生羊皮,这种皮子价钱便宜,且穿在身上分量还重。可是,按经济条件,父亲并不是买不起一件质量好的皮袄。这段往事让梅葆玖想起父亲生前常告诫子女的话:“对任何衣物都要爱惜,只要还能穿,就不应弃旧换新。”

  创新 不断适应观众需求

  对京剧的改革,是梅兰芳艺术生涯中不停歇的话题。他在《天女散花》中首创了绸舞,从无到有并延续至今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形式和创造了美的艺术表达方式。《霸王别姬》中他从化妆由点绛唇改为整体画口红,从虞姬出场时把传统的西皮慢板改为体现军情紧急又能表达虞姬复杂心情的摇板,乃至服装与发型冠带的设计,处处精益求精,创造了梅派的一个经典剧目。观众喜欢梅兰芳,因而爱看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他的合作伙伴杨小楼是霸王的扮演者,杨小楼笑称不该叫“‘霸王别姬’,应该是‘姬别霸王’,因为虞姬是观众最欣赏也最出彩的戏份” 。

  谈及梅兰芳的艺术创新,梅葆玖说:“他如同一个高明的雕刻师,其剧目就是一座艺术品,经他的精雕细刻,更加完美。他戏改的最大贡献,是他不破坏传统艺术而去努力修正完善它。”梅葆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首唱《打渔杀家》,其中有一段萧恩、李俊、倪荣三人在船头席地饮酒时,桂英有一个修渔网、拔簪子的身段动作。梅兰芳在给梅葆玖说到这个细节时,告诉他老的演法,萧恩与李俊、倪荣饮酒时,桂英坐着不动,有的人就下场休息,等小花脸快出场时才上来。而王大爷(王瑶卿)加了拔簪子修网的身段,梅兰芳觉得很有意思,就让儿子照王的样子去做。

  梅兰芳对梅葆玖的演技很少赞扬,总是说:“这孩子有点小聪明,可是功夫太不够。”1950年10月24日,梅兰芳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主演《金山寺》、《断桥》,这是梅葆玖首次在该剧中扮演青蛇。看过《金山寺》的人都知道,青蛇这个角色很难演。她跟白蛇的身段是一正一反,成为左右对照。梅葆玖的《金山寺》是陶玉芝教的,《断桥》是朱传茗教的,跟梅兰芳的身段稍有不同。当时剧团有人建议梅葆玖按着父亲的路子走,梅兰芳却把儿子叫到一边说:“你做你的,别犹豫。师傅怎么教,你就怎么做。临时变动,你也没有那种火候,那可能不保险。”

  直到那天的演出圆满结束,梅兰芳才舒了一口气对他的秘书许姬传说:“《金山寺》是一出打戏,不是普通的文戏可比的。葆玖的武功没有很深的底子,又是第一次上演,我真替他担心。唱的好坏不管,我怕他出错。今天能把这出戏应付下来,也算难为他了!”

  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还改变了“戏子”不可能有社会地位与被名流阶层尊重的传统。戏迷都知道梅兰芳有个庞大的“智囊团”,那里的许多重要成员都是社会名流。其中智囊团首席人物——他的忘年交齐如山,17岁进入清廷同文书馆学习,后游历欧美,会德、法、英等多国语言,对欧美的戏剧有很深的研究。当时,以齐如山的学识地位对于“戏子”是根本瞧不起的,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了梅兰芳的戏后,给梅兰芳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长信,点评他演出的得失之处,写罢也不想与梅见面相识。可是,他发现梅兰芳不仅看了他的信,而且在以后的演出中就他提出的建议做了切实的改进。后来,齐如山写信给梅兰芳达100多封,对他的艺术发展影响很大。再后来经友人引见二人会面后,他发现梅兰芳气度端正儒雅,从善如流和对艺术精益求精更是齐如山所欣赏的,他们成为一生的忘年交和事业伙伴。另外,梅兰芳在14岁时结识的冯耿光,民国后出任银行总裁,在财力上对梅支持最多,当时赴美国文化交流因经费险些搁浅,是冯耿光资助15万元成行,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梅兰芳以他的德、学、艺、品、从善如流、心胸气度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将许多当时的社会名流、京剧票友吸引在他的身边,为他策划、写作、出资、运筹,共同成就了梅派艺术。

  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已成为旦行中影响极其深远的流派。“梅派”的特点主要是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对于刚柔相济,梅葆玖解释说:“梅派是将刚柔暗含的恰到好处,而不是张扬的发挥。过于强调刚其结果是过火。年轻人学梅派一味的求软,其实悠扬和软是两回事。梅派的做念表唱,均在规范中有自由度,看似随意,但规范极严。学习者要么老老实实,否则就是野狐禅,不是那么回事。”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梅兰芳 | 梅葆玖 | 杨小楼 | 梅巧玲 | 梅雨田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