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前的理县桃坪羌寨保持着古朴原始的羌族风情。李玉祥/供图 |
风光旖旎的北川县城被地震毁灭了。新华社记者 李刚/摄 |
多数文物埋入废墟 大量传人不幸遇难
抢救羌族文化遗产十万火急
“除了一名临时工,北川文化馆职工全部遇难。”6月1日,北川县文体局原副局长罗胜利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泣不成声。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乡——北川县的那些独一无二的羌族建筑,在这次大地震中多半已经被毁,而且大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千年羌族文化正面临灭顶之灾。
千年羌族文化遭遇灭顶之灾
正在义乌抢拍“老房子”的著名民俗学家、摄影家李玉祥原本再有几天就可以结束工作从容回京,却被一通急电连夜召回——6月1日,“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最具羌族特色的建筑——碉楼和羌寨正集中在北川以及汶川、茂县和理县一带,碉楼和羌寨都是被中国政府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羌族文化研究专家李绍明等数十位与会专家学者向全国民间文化工作者发出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倡议书》。调研组连夜开会决定,一旦北川县内各个乡镇之间的道路可以通行,专家们即开赴灾区一线开展调查。
传人遇难羌笛面临绝响境地
就在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5月13日,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收到了自北川寄来的合办的刊物《大禹文化》。但李学勤先生与寄件人——北川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至今还无法取得联系,“听说有人在网上看到谢先生被列入失踪名单,后来又被列入遇难者名单了。”
已经确定遇难的文化学者几乎难以统计。“办公大楼倒塌,文化中心倒塌,老城文化馆倒塌,图书馆倒塌,倒塌以后还有山体滑坡。我以前在文化馆,文化馆职工除了一名临时工,其余全部遇难,整个文化馆连房顶都找不到了。”提起北川县文化方面的损失,干了20多年文化工作的北川县文体局原副局长罗胜利不禁当场泣不成声。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口耳相传,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在此次地震中不幸遇难。据初步了解,会吹羌族乐器羌笛的一名传人也已遇难。唐人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目前羌族中会吹羌笛的仅剩几人,羌笛面临绝响境地。
罗胜利还举例说,位于北川的羌族民俗博物馆在地震前已收集了约800件羌族文物和实物,“除120余件保存在绵阳市的仓库外,其余全部埋入废墟。”
紧急抢救文化遗产项目启动
罗胜利寄希望于此次进京向各位专家讨个抢救之方,“北川县城整体搬迁还好说;农民以后怎样住房,是全部搬走集体安置,还是采取其他办法?怎样在原生地保护羌族文化,需要专家学者参与规划。”
刘锡诚当即直言,如将民族居民过度分散到不同地区,将对民族文化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他还建议,尽快组建包括在校研究生等在内的调查采集小分队,前往羌族灾区进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性采录和收集,以免在今后大规模重建中继续消失,造成历史遗憾。
而据最新的消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中国民族博物馆进行的紧急抢救羌族文化遗产项目也已经启动,文化遗产实地调研、损毁评估以及征集、记录工作即将展开。 晨报记者 姜葳
古老的羌族文化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唯一一个与少数民族有关的字就是“羌”。悠久的历史与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文化中保留了不少的古代遗风。提起羌族的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如数家珍:羌族的开天辟地神话、图腾祖先神话、大禹出生地及治水的传说、长篇叙事诗羌歌大战、巫师所传的经书、多声部民歌、羊皮鼓舞、碉楼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