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6-04 04:17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走进遍布全省11个市67个县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一派生机盎然的现代农业美景展现眼前: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滩变成了高标准农田;过去的荒山秃岭如今层林叠翠;农家生态庄园中,沼气池、鸡舍、牛羊圈连成一体;企业园区内,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在高速运转……伴随着农业综合开发二十年的足迹,三晋农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集聚农业生产要素,对中低产田进行集中连片综合改造,将项目区建成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现代化高效农业的生产基地 镜头一:4月7日中午,在地里忙活了一上午的应县下马峪乡南旺庄村村民韩仁德回家时,装了一包地里的土,准备送到技术员那里“体检”,然后根据结果配方施肥。
望着满眼的春色,美滋滋的韩仁德和记者聊:因为地处盐碱滩,他们家的责任田一直广种薄收,自从去年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区后,国家投资打了井、修好渠、铺平路,地里的产量从500多斤一下子提高到了1500斤,加上投入减少,效益自然就窜上去了。
背景资料:南旺庄村地处应县西南的盐碱滩,是典型的贫困村。2006年,该村和周边的五个村庄被列为200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应县下马峪项目区,900万元农发资金一次性投入“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盐碱地上,1.7万亩中低产田在开发队伍的“妙手点拨”下,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成系、路相通、科技配套的“风水宝地”。项目区粮食总产量当年达到710万公斤,比开发前增长了333万公斤,粮食收入450万元。
专家访谈: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赵建生说,应县中低产田改造是我省项目区的一个缩影,目前全省有中低产田247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而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质,就是将资金、开发方式、治理措施全部“拧”在一起,让所有的农业生产要素在集中连片的土地上实现集聚效应,让经过改造后的项目区基本实现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
数字开发:从2003-2007年五年间,我省共改造中低产田290多万亩,新增粮食3.66亿公斤,项目区农民增加收入5.28亿元。仅2007年,全省有72个县4个农场、322个行政村、11万农户和41万农业人口从中受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1元。
政府资金发挥“酵母”作用,对辐射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建立合理利益机制的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保障主要农产品的供给 镜头二:走进昔阳县大寨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但见厂房矗立、机声隆隆,一吨吨当地农民种植的杂粮经过加工生产线的飞快运转,“摇身”变成了价格成倍上升的高蛋白脱脂玉米粉、玉米油等“大寨牌”系列产品。
背景资料:昔阳县大寨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历史名村大寨,2002—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478万元财政资金,将大寨公司扶持为资产过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该公司6万头商品猪场扩建项目又立项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项目。2007年,公司与农民签订种植、养殖、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等订单农业,实现了农民为企业提供原料、企业为农民无偿供应肥料和沼气的良性循环,辐射带动周边7000多农户增收700多万元,人均增收330元。
专家访谈:赵建生主任介绍,像大寨农牧公司的发展一样,近几年,省农业综合开发办通过采取有偿无偿投入相结合、财政资金投资参股经营、贷款贴息等方式,对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项目、特色农产品高效种养殖基地建设、高科技农产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开发格局,不但打造出了不少绿色产品和名牌产品,许多企业通过立项扶持,已经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
数字开发:从2003年到2007年,我省共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258个,新增产值近74亿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0多万人。仅2007年一年,就有53万农户125万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转化,人均增加收入861元。
改土治水、强化生态,通过建设生态型、优势资源型、开发型特色农业,让世代生活在黄土地的人们实现向往已久的生态文明 镜头三:郅日勇是右玉县绿森林木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自从今年3月公司再次在开发办项目招投标会上中标后,他每天都要早早赶到上下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工地,对苗木的选择、起运、浇水、栽植等32个环节严格把关,就是凭着这股劲,他们在右玉这个高寒、干旱地区,实现了项目区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的“神话”。
背景资料:2002年以来,右玉先后实施了上下吴和杀虎口流域两大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到目前,已投入资金2143万元,完成开发治理面积3万亩,在项目区基本建起了绿化带、生态园、风景线、示范片相结合的生态屏障。其中杀虎口项目区已经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有三分之一的农民从旅游服务中获得收益;上下吴项目区的万亩优质草地也成为当地农民发展牛羊养殖和饲草加工的重要依托,畜牧业人均年收入达1100元,占到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专家访谈:赵主任告诉记者,农业综合开发一直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相统一,并结合太行山绿化、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项目,创造出“山底建成吨粮田、山腰坡改种果粮、山顶陡坡还林草”和“山顶防护林戴帽、山坡经济林缠腰、山间中小土坝成串”的多种山区立体生态开发模式。项目区内不同特色的林木,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减少风沙、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生态管护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数字开发:我省从2003年到2007年共治理生态面积92.7万亩,林草覆盖率提高到15.4%。仅2007年一年就投入生态治理项目资金0.84亿元,治理生态面积38.05万亩。
本报记者 白续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