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或转松货币仍从紧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高建锋
汶川大地震难以撼动从紧货币政策取向。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要求财政政策更多发力。分析人士认为,财政政策取向由“稳健”转向“积极”的迹象日益明显,“积极财政政策+从紧货币政策”组合呼之欲出。
大地震虽然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损毁惨重,但这种损失主要体现在灾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等存量指标上,并非GDP、投资、消费等流量指标上。受生产和交通停顿影响,重灾区二季度GDP增速可能大幅下滑,但由于重灾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较低,难以造成全国“经济下滑”。
按照国务院要求,中央财政将至少安排250亿元用于当前抗震救灾的各项支出;今年将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重建基金,明后两年继续作出相应安排。截至昨日12时,各级政府已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0.7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6.8亿元。据此估算,今年中央财政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投入的资金将超过1000亿元,占中央财政收入全年计划的3.2%以上。考虑到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下降,这种额外的大笔支出显然带有“积极”的色彩,财政政策取向由“稳健”转向“积极”的迹象也日益明显。
央行金融研究所昨日发表报告称,震灾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而灾后重建将推高投资增速。此次地震对灾区工业、农业产生的破坏,以及受灾群众对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无疑会对当前物价上涨产生新的压力。但从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经验看,地震对CPI的影响只是短期的,对长期CPI影响并不显著。预计此次震灾对消费品价格的影响也不会持久。不过,灾后大量基础设施的重建,必然会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水泥、钢铁、建材以及铜、铝、锌等基本金属的需求。
可以看出,从中短期来看,地震会加大通胀上升压力,减小经济下滑风险,从紧货币政策的取向自然难以改变。考虑到财政政策有转向“积极”的迹象,货币政策将在防通胀、防经济下滑的宏观调控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市场预计5月份CPI涨幅将比4月份有所回落,但在PPI涨幅屡创新高、非食品CPI涨幅扩大的情况下,央行仍将对物价全面上涨保持警惕。货币政策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同时,仍将维持现有从紧力度,甚至不排除“加码”。
首先,准备金率上调仍有空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可以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仍将作为常规工具使用,但频率将有所下降。
其次,年内仍有加息可能。由于美国停止降息甚至可能进入加息周期,我国的准备金率上调替代效应递减,停顿近半年的加息休整期或将结束。如果非食品CPI涨幅显著扩大或PPI涨幅突破10%,央行可能会使用加息的紧缩政策。
第三,人民币升值将更加针对一揽子货币。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速度放缓,但对一揽子货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可以预计,这在下半年将成为趋势,从而更富有针对性地抑制出口增速。
最后,信贷控制将更为严格。灾区货币供给增加意味着其他地区货币供给减少,央行将着力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