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郭起豪 苏玉君报道 当下,抗震救灾工作的重心已经从紧急救援转向灾区民众安置,灾区的民众一个个都住上了简易帐篷或简易房屋。但是随着主汛期的到来,影响和制约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气象因素越来越明显。
每年夏季是地震灾区降水、雷暴和高温天气最为集中的季节。由于地震灾区复杂的天气形势,灾区群众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严峻考验。有关气象专家称,目前,地震灾区不管是灾区群众安置,还是灾后重建,都需重点考虑天气因素,尤其是地震灾区在主汛期间将面临强降水、雷暴和高温天气三大考验。
考验之一:强降水 强降水对灾区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首先是对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生活影响较大。其次是强降水所引发的低云、低能见度对灾区的空中救援影响偏大。第三是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威胁。第四是增加了堰塞湖垮坝的风险。第五是对冬小麦种植区的影响。
夏季是地震灾区降水最为集中的季节,也是暴雨洪涝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据统计,四川、甘肃、陕西等省震区夏季暴雨洪涝的发生频率一般为20%~50%。对地震重灾区(北川、茂县、汶川、绵竹、都江堰)多年5~9月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5月出现强降雨和暴雨洪涝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从6月中旬开始降水量将逐旬增多,7~8月份降水达到峰值。
目前,地震灾区余震不断,山体结构不稳,表层土质和岩石疏松,强降水的出现更容易造成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致使新近疏通的公路或河流再次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更多的次生灾害。尤其是溃决之后的堰塞湖,容易造成下游沿江地区洪水灾害,阻断交通,阻碍救援人员进入灾区。
“每一次降水对地震灾区而言都是灾难性的。最担心的是强降水或是局地性的降水持续性地或者频繁地在地震灾区出现。”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如是说。
考验之二:雷电 雷电对灾区的影响主要是对帐篷和简易安置房的影响。受灾地区搭建的过渡安置房大多为单层开间轻钢龙骨、彩钢夹芯板结构,屋面大多为金属彩钢板;帐篷主要由空心钢管和防水棚布构成。此外,一些建筑物和其他构建物的防雷装置在地震中遭到破坏。因此,目前整个灾区防雷的形势变得极为严峻。
夏季是雷电天气高发季节,热力条件和水汽条件相对较好,只要有暖湿空气的激烈碰撞,就会产生强的上升运动,容易激发雷电天气。加之,地震灾区多处于山区,群众的安置点也多是在空旷区域,这些区域恰恰是雷电灾害的多发区。目前,灾区群众和一部分救援人员多是居住在农村、空旷地区搭建简易帐篷或简易房屋,而这些帐篷和简易房屋又是钢架结构,很容易导电,雷电隐患重重。
杨贵名解释说,实际上雷电有两种,一种是在空中发生闪电但不接触地面;一种是从云到地面发展,这样的情况就会威胁到地面上的建筑物及百姓的活动。强对流天气产生的雷击现象,预报起来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大多数建筑物都安装了避雷设施,雷电的威胁相对较小。但是,在地震灾区,临时搭建的简易救助设施较多、人员密集,雷电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地震灾区的一些群众出于防暑遮阳的考虑,把铁架子帐篷搭建在大树底下,或者是怕干热而在帐篷内洒水,这些都是险上加险。地震灾区的雷电现象,应该引起救灾部门和灾区百姓的特别关注和足够重视。”杨贵名说。
考验之三:高温 日前,已经逐渐升高的气温对灾区群众的生活和救灾工作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四川震区、甘肃南部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日数不多,一般在5天以下,陕西南部一般在5~15天。但是,这些地区夏季极端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5℃~40℃之间,陕西南部部分地区可达40℃以上。这种高温气象条件,对于灾区环境及灾区疫情的防范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高温对灾区对帐篷内温度影响较大。据了解,震区的帐篷内外温差一般是在4℃~5℃左右。部分震区帐篷内外温差曾达到8℃~9℃。随着震区的气温升高,帐篷不隔热、不透气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加之,帐篷里的群众不注意通风,难免造成帐篷温度过高。
杨贵名说,帐篷内的高温,意味着太阳直接辐射几乎大部分被帐篷所吸收。对于高温的防御,只能靠借助空调和风扇等手段。住在帐篷里的群众一定要注意通风,要保持地面干燥。
其次,高温天气容易加速病菌的繁殖,导致传染病蔓延,使得灾区疫情的防御任务更加艰巨。另外,研究表明,当帐篷内温度或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人体就会有因为不易散热而产生闷热的感觉,容易引发热痉挛和中暑等急性病症。
应对之策 “对于过程性的强降水过程和局地强降水,靠气象部门人工干预,产生的作用极其有限,气象部门只能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提醒抗震救灾指挥部门预防暴雨洪涝灾害发生,以减少对临时安置地区群众安全的威胁。建议灾区群众多关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杨贵名说。
“百叶箱的整个箱体涂成白色,以利于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灾区帐篷在设计上除了考虑透气性能外,不妨在帐篷的颜色上也做一些改变,如考虑用浅色的帐篷以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胡欣建议。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志强介绍,针对地震灾区的防雷隐患,气象部门正在深入开展防雷安全隐患排查,主要是针对人员聚集的场所、易燃易爆场所以及电力、通信、医疗设施和地震中损坏的防雷设施。
据悉,中国气象局已于5月23日下发《关于做好地震防雷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气象部门高度重视灾区临时搭建的简易救助设施多、雷电防护设施缺乏和人员密集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防雷安全检查,切实做好雷电监测预报,加强防雷减灾知识宣传并做好雷电灾害的应急处置。
目前,中央气象台和四川等地气象台加强了灾区雷电预报和雷电潜势预报,及时发布雷电预警信息,并将雷电监测信息和雷电天气潜势预报信息纳入抗震救灾专题气象服务内容。地震灾区各省气象局已经抽调防雷技术骨干,根据灾区的实际需求,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重灾区进行防雷设施检查和安装。
与此同时,气象部门掀起了一场防雷大宣传活动。目前,各级气象部门特别是重灾区的气象部门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向灾区群众普及、宣传雷电防护知识。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联合有关部门,对原有的《防雷避险手册》进行修订,增加了灾区实用的防雷避险知识,并紧急印刷免费发放到灾区,指导灾区群众规避雷击灾害。(责任编辑:徐辉)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