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地震灾区参与救援的多支国际医疗队当中,驻扎彭州的“俄罗斯队”至少创下了两项“第一”:第一个抵达灾区,第一个带来了心理干预服务。
一般人看来,灾后创伤的心理干预服务是要借助语言的。语言不通,如何进行心理干预?记者在俄罗斯国际医疗队的心理干预师奥丽娅那里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初次见到奥丽娅,还真没有把这位莫斯科大学的心理学副博士当成专家。当时记者正在帐篷里采访俄罗斯医疗队的外科专家,走出门便发现一个金发蓝衣的俄罗斯女子陪着一群灾区小朋友们画画,那时还以为她是个医疗队的随队家属,顺便带着孩子们玩。
得知记者对她的第一印象后,奥丽娅说:“没错,我的任务就是陪着孩子们玩。”
跟奥丽娅交流十分轻松,她不说抽象的心理词汇,更多的是形象的手势、温和的语调和眼神。她说:“灾难后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受害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别的方向。有必要的话,适当的催眠术也是可以采用的方法。”
奥丽娅的“道具”很简单,就是一张摆满了橡皮泥、图画纸和彩笔的小方桌。孩子们围坐在桌旁,在她的指导下玩得正欢。
“这位俄罗斯女心理医生的确很不简单。”一位姓李的中方医护人员说,“她不用翻译就能和小孩子们交流,而且在第一时间就成为朋友。”据他介绍,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地震中重重摔到地上的谭俊超,这个3岁的孩子受到了严重惊吓,刚来医院的三天里没说过一句话。奥丽娅接手后,先是用温和的语调和她交流,并拿出彩色橡皮泥吸引她的注意力,随后又亲手为孩子捏了一只小象。孩子的眼神慢慢起了变化,伸出手来抓起了玩具,并逐渐参与到了孩子们的游戏当中。
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奥丽娅更多的是鼓励他们画画。“在灾难之后,画画可以帮助孩子们忘记害怕!”奥丽娅说。特殊情况下的儿童心理研究是她的专业方向。她说,灾后儿童心理受伤害的程度,可以从他们的图画中看出。如果图画出现严重异常,比如天地颠倒、草红花绿,就说明孩子的心灵受伤了。经过专业解读,会得出症结所在,从而进行疏导治疗。“如果你能帮助孩子们重新画出和谐美丽的图画,问题就算初步解决了。”奥丽娅说。
奥丽娅和俄罗斯医疗队中的大部分队员参与过巴基斯坦大地震和印度洋海啸等国际医疗救助任务,经验十分丰富。“外科医生们把抢救伤员的生命视为最高使命。”奥丽娅说,“我的任务是治愈孩子们的心灵创伤,但是在这里的工作只是初步的,后续治疗更重要,有的要持续一生!”
当记者举起相机想拍下奥丽娅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镜头时,她礼貌地拒绝了:“对不起,请不要在我工作的时候拍照,小患者们有隐私权,并且这样也会影响疗效。”(马越舟)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