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6月4日电(记者樊永强)从解放军在地震废墟中救出来的幸存女孩,到实现了军旅梦的大学生士兵;从来自边塞农村的感恩少女,到真心带兵真诚看病的白衣天使;从不懂汉语的维吾尔族农家女儿,到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深受群众爱戴的好军人——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维吾尔族女士官努尔比亚·依明,以4年半的军龄、1年零7个月的党龄,书写下一位少数民族女战士不平凡的成长史。
感恩女孩 2003年秋天,20岁的大二学生努尔比亚应征入伍。
这个怀着感恩之心的维吾尔族女孩,终于在等待了7年之后,把梦想中的绿军装穿在了身上。
199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汉语意思是“富裕的家园”的努尔比亚的家乡变成一片废墟。
解放军来了。官兵们双手刨土,轻轻移走坍塌的木头和砖块,用血肉模糊的双手把一个个被埋的乡亲从废墟中拯救出来。
小努尔比亚第一次零距离地接触到了解放军。父亲含着泪说:“我们一家的命是解放军给的,一定要记住这份情。”
小努尔比亚发现,这些比她大不了几岁的解放军叔叔,让村里的群众住在温暖的帐篷,把热腾腾的饭菜送给饥饿的孩子,而他们自己,则睡在冰冷的车厢,吃着干粮,干着危险的重活。
在部队搭建的帐篷学校里,努尔比亚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叔叔为什么要来救我们?
老师说,因为他们是党派来的人。
“长大了也要当解放军!”绿色梦想,从此播在了这位南疆山村少女的心房。
2002年,努尔比亚以优异的成绩,迈进了家乡师范学校的大门。
党和政府的关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命运的改变——更加坚定了她深埋心底的愿望。
2003年,努尔比亚终于盼来了这一天。听说部队招收在校大学生,她第一个报了名。
她的选择,一些师生和亲友不太理解:“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还去当普通士兵?”
她说,解放军救了她和家人的命,这个恩,她要去报答。
学校保留了她的学籍。这位穷山村里飞出的“金凤凰”,踏上了另一条“梦想”之路。
白衣天使 入伍的第一堂训练课,班长下达“向后转”,努尔比亚却站在原地不动。
祖祖辈辈生活在维吾尔族聚居区、从小读维语学校的努尔比亚,入伍前,连一句简单的日常汉语都听不懂。
战友们笑成一片,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这个投笔从戎的大学生。
努尔比亚脸红了。她和自己拗起了劲,每天学10个汉字,每周写一篇汉语周记……
3个月后,当努尔比亚用流利的汉语向全连战友谈起自己的新训感受时,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新兵下连,努尔比亚被分到某红军师医院门诊所卫生班,成为一名白衣天使。
当好卫生兵,扎针是基本功。
为找到扎针的感觉,努尔比亚从不用模具练,而是在自己手上扎。
看着一双红肿的手和上面密密麻麻的针眼,副班长党尚娟心疼得掉泪。努尔比亚腼腆地笑了:“只有在自己手上练,才能体会到病人的痛苦,练得更好。”
靠着这种“残酷”的训练方法,努尔比亚用了不到3个月,便练就了“一针见血”的过硬本领。连细如游丝的婴幼儿血管,她都能凭手感触摸,成功穿刺。
医院院长吕富学说:“专业训练期还没结束,努尔比亚就掌握了卫生员的所有技能,我们把她第一个放在单独担负门诊值班的岗位上。”
冬日寒冷,一针透凉,病人在落下手臂的同时,总有一个暖暖的热水袋,触到掌心。
到门诊所输液的军人、家属,老人、小孩,都点名让努尔比亚扎针。10岁小女孩汪月婵说:“努尔比亚阿姨人长得漂亮,打针也不疼。”
努尔比亚用甜美的笑容缓解了病人的痛苦,用细心的照料让战友早日康复。
短短几年,努尔比亚从一名普通战士卫生员,成长为医院的专业技术骨干、优秀班长。
在师医院“争当好兄长,共创和谐班”的光荣榜上,努尔比亚位居“好兄长”榜首,她所带的卫生班名列争先创优评比第一名。
门诊所卫生班是一个由维吾尔、汉、哈萨克、藏、回5个民族组成的民族班。努尔比亚用细心、耐心和关爱,把大家紧紧凝聚在了一起。
新兵练穿刺,努尔比亚总是伸出自己的胳膊。回族战士白秀乐说:“班上的战士都在努尔班长身上练过扎针。由于扎得太多,她手上的血管已经硬化得不能再扎了。”
新兵上岗前,努尔比亚总要做这样的动员:“微笑就像"护肤霜",抹在脸上会让你更美丽。”
“工作多鼓劲、生活常关爱、目标有激励”——努尔比亚把一个个“85后”“90后”的小“公主”培养成了病人眼中的“阳光天使”。
医院领导说,努尔比亚带出的兵,个顶个地棒!
2007年底,真情带兵的努尔比亚,把金灿灿的集体三等功奖牌,挂在了卫生班的荣誉栏。
荣誉村民 做了卫生员,努尔比亚依旧保持了爱学习、爱钻研的习惯。
随着汉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她对党的创新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和谐”“统筹”“可持续”……在努尔比亚看来,科学发展观与自己一点也不遥远:“我出生在偏僻的南疆农村,这几年家乡发生了大变化。乡亲们喝上了自来水,住进了宽敞的抗震安居房,柏油路铺到了家门口,出门就有公共汽车。引导人民幸福的理论,我就要学。”
一张张卡片记录下学习心得,一张张邀请函让努尔比亚走上了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大课堂。
从班里讲到红军师的民族连队,从民族连队讲到全师官兵,努尔比亚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诉说党的恩情,用家园的变迁赞颂党的政策。故事和数字,成为她的朴实讲稿。
乌鲁木齐市小地窝堡村,由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8个民族组成,是某红军师重点扶贫帮困的对象。每个星期二下午,努尔比亚所在的医疗服务队,总会出现在这里的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
每次巡诊,努尔比亚都少不了带两样东西:药箱和宣讲材料。
小地窝堡村村委会主任艾山·汗木都说:“努尔比亚讲的都是群众关心的事,比如看病、种地、孩子上学等,她说的话我们爱听,她讲的道理我们接受。”
维吾尔族妇女艾皮赞木·艾提,4年前因车祸失去了丈夫,浑身是病的她,一人带着3个不满10岁的孩子。病痛之苦与生活之艰,让她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送来米面油盐的努尔比亚,一边给她看病一边说:“你有病了,我们给你送药;你房子破了,政府资助你盖新房;你的地种不了,村委会请人帮你种;你的孩子上不了学了,解放军送来生活费,你还有啥困难挺不过去的?”
“如果我识字的话,我要给党中央写信,感谢党派你们来。”握着这位“亚克西克孜木”(维吾尔语,好女儿)的手,艾皮赞木流下了热泪。
2008年初,努尔比亚收到了地窝堡村委会送来的一面奖牌,奖牌上写着:经全村乡亲投票,选举努尔比亚为本村“荣誉村民”。
努尔比亚所在的偏远山村,汉语的意思是“富裕的家园”。多少年来村民们盼富裕、念富裕而不得,近年在党的富农惠民政策的指导下,乡亲们一天天真的富裕起来了。
“维吾尔人俗话讲,穿越戈壁沙漠的人,只要心中装着绿洲,就不会迷失方向。我认为这个绿洲,就是党的创新理论。”这位“富裕家园”的女儿说。
入伍以来,努尔比亚已先后在军地宣讲50余次,听众达2万多人。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