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无论出身、经历还是政治理念都差别巨大,距离有如南北极般遥远
老麦凯恩:奥巴马更难啃的骨头
□袁原(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之争终于可以宣告结束。贝拉克·奥巴马战胜了希拉里·克林顿,但真正的选战才刚刚开始。
奥巴马与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约翰·麦凯恩的对决注定精彩,两人无论出身、经历还是政治理念都相去甚远,差别巨大有如南北极相距遥远。二者之中无论谁当选下届美国总统,都将深远影响美国政治走向。
■自由对保守:
两个“极端人士”争夺中间选民
就政治理念而言,二人立场都堪称极端,麦凯恩是共和党中的极端保守主义,而奥巴马是民主党中的自由人士。
麦凯恩堪称共和党老将,但也是其中“另类”。他第一个批评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政策,认为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军数目过少。他也是第一个要求前任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下台的共和党参议员。此外,有关移民和气候变化问题,他所提建议也与共和党主流有所出入。
但这并不影响麦凯恩的保守主义立场。美联社记者丽兹·西多蒂形容麦凯恩是共和党中的“防务鹰派”。他支持增派驻伊美军、反对短期内撤离伊拉克,称若有必要美军应在伊拉克驻扎“100年以上”。
经济上,麦凯恩支持自由贸易,有意继续布什政府推出的减税计划,这项计划是美国现行经济政策基石之一。他长期以来呼吁执行紧缩型财政政策,反对过度政府开支,并主张应以自由市场原则改革美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
涉及社会生活,麦凯恩反对堕胎,与共和党保守派别观点一致。
奥巴马也是国会参议员,他在参议院历次表决投票中有着民主党自由派的鲜明特点。
在伊拉克问题上,2002年尚未成为参议员的奥巴马曾发表个人声明,反对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要求从伊拉克撤军是奥巴马主要竞选主张之一。
经济上,奥巴马反对美国与中美洲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反对布什提出的投资减税计划,反对私有化社会保险体制。
此外,奥巴马反对在阿拉斯加野生保护区开采能源,不反对堕胎。
美联社和雅虎新闻自今年4月的一项联合民意调查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选民自称保守派,而认为自己是自由派的选民不到四分之一。这意味,立场温和的中间派选民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
可以预见,未来5个月的总统竞选中,奥巴马和麦凯恩将争取温和派选民支持,这不同于他们预选时的策略,即重点巩固各自阵营中极端派别的支持。
■新手对老将:
传统势力与新生力量将硬碰硬
奥巴马与麦凯恩出身背景和个人经历截然不同,分别代表美国政治中的新生力量和传统势力。
现年71岁的麦凯恩出身海军世家,父亲和祖父均为海军四星上将。麦凯恩年轻时代也曾从军,参加越南战争被擒为俘,在当地遭关押5年半。
1982年当选国会众议员以来,麦凯恩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任职国会参议员20余年里,麦凯恩成功塑造了特立独行的共和党人形象,为解决问题愿意摒弃党派差别,致力推动改革。
在大部分选民不满布什政府对伊政策、担心经济走向的政治气候之下,麦凯恩定位自己为集经验与知识于一体的总统候选人,有能力解决美国当前的诸多难题。
与麦凯恩相比,奥巴马是不折不扣的新人。尽管在1996年就从政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州议员,奥巴马在2004年当选国会参议员时在全国仍然声望有限。
现年46岁的奥巴马是本届国会中唯一一位黑人参议员,他的父亲是一名肯尼亚人,母亲是美国堪萨斯州白人。从小在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夏威夷长大的奥巴马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从政前是名律师。
从政经验不足的奥巴马以此为优势展开竞选攻势,称自己尚未被华盛顿政治“污染”,能为国家带来改变,深得不满美国政治现状的选民支持。
■种族对年龄:
奥巴马克服自身“软肋”更困难
争夺总统宝座的竞争中,奥巴马和麦凯恩各有“软肋”。
麦凯恩年事已高且从政多年,难令急于改变政坛现状的选民满意。奥巴马虽然年轻,但其黑人肤色触动美国政治中有关种族问题的伤痛回忆,能否打破禁忌仍是未知。
对于奥巴马在竞选中打出的“变革牌”,麦凯恩似乎不屑。“无论谁赢得选举,都会戏剧性地改变这个国家的方向,”他在3日说:“但是,选择在于正确和错误的改变之间,在于前进和倒退之间。”
奥巴马对此反击:“约翰·麦凯恩如今停止支持布什政策,并企图称之为‘超越党派之争’、‘新的’,确实有许多词儿能用于此,但‘改变’绝非其中之一。”
奥巴马与麦凯恩究竟谁会入主白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问题。
第一,在坚持其有关伊战和减税主张同时,麦凯恩能否摆脱布什政府负面影响、说服公众自己有能力实现改变?
第二,奥巴马能否打破美国政治有关种族的禁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美联社和雅虎新闻在去年11月和今年4月两次举行民意调查。去年11月表示不支持黑人候选人的受访者中,如今有大概13%表示愿意投票给奥巴马,有51%支持麦凯恩。去年表示不支持高龄候选人的受访者中,如今有31%改变主意,愿意投票给麦凯恩,有40%则愿意支持奥巴马。
比较调查结果,美联社记者西多蒂认为,与麦凯恩相比,奥巴马克服自身“软肋”的难度更大。不过,美联社另外一篇报道指出,奥巴马决战麦凯恩尚有时日,当前各种民调结果的预测作用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