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堰塞湖的官兵最后撤离,在狂暴的自然面前,他们拼尽了全力。他们问心无愧新华网军事记者 李刚摄
在绵阳,士兵翻越四座大山将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安全救出。新华网军事记者 李刚摄
多难兴邦,是人们熟知的一句话。其实多难也兴军。四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救灾中的先锋与主力作用,海内外有目共睹。海外媒体不仅从救灾中重新认识了当代中国,也重新认识了中国军队。()
上周笔者有机会到四川灾区,直接采访参与救灾的一些军队单位,包括济南军区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空军后勤部救灾指挥部与二炮抗震救灾指挥部,在与相关将领、官兵的交谈与实地探访中,进一步了解军队救灾的事迹与特点,也注意到西方媒体对中国军队这次救灾的许多正面报道。
()
海外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对中国军队有偏见,其原因不一而足,总的来说,是从过去的固定的角度看中国军队。近30年来,中国没有与外国的战争,只有在台湾海峡的几次军事演习,引起国际间的注意,这些军演本身是不对外的,西方媒体无从实地观察,因此只能根据中国的军费开支增长以及一些有关中国军事真真假假的信息做文章。一般地说,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抱有敌意。
西方媒体这次对解放军在四川灾区的抢险救灾行动的报道既正面又迅速,开始了解什么是人民子弟兵。大批境外记者蜂拥而入灾区,他们在报道灾情的同时,记录了解放军在余震不断、交通与通讯中断的情况下,奋勇当先,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抢救幸存者,转运受伤受灾群众;他们也记录了解放军抢修道路桥梁,参与抢修电力与供水,清理废墟,防疫,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等临时住所,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为受灾群众中的学龄儿童设立临时学校,还派出士兵担任教师……这一切都不是事先排练好的,这一切都不是做秀。面对这样的灾难与危机,解放军的表现反映了这支军队的传统,反映这支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进步。
唐家山堰塞湖 壮士枕大坝,他们很多才是80后的孩子,但是同样值得我学习 新华网军事记者 李刚摄
这次救灾也是对军队在和平时期应付重大危机的考验,而解放军成功地经受了考验。10万平方公里的灾区,面积犹如3个台湾,且多为山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通讯中断,这与战争爆发的情形非常相似,因此军队接到中央的命令之后,所展开的行动,不啻一场大规模非作战军事行动。各军兵种、各地部队快速到灾区集结,从部署到出动、驻扎、行动,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包括指挥、动员、交通、通讯、后勤、医疗等各个方面,都与作战相同,其难度超过军演,因而其成绩与需要总结的问题,也更加具有实战的意义。
其他大国特别是美国,年年打仗,军队的实战能力因此不断提升。中国军队已经多年未打仗,也不可能像美军那样动辄对外开战,因此在和平时期,在国家全力发展经济与推动社会进步的新时期,军队如何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既是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通过四川救灾,解放军成功地通过了危机的考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使解放军的硬实力迅速提升,这是此次军队救灾行动迅速有效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军队特有的思想教育,则是军队作为人民子弟兵的有力证明与体现。
解放军无论是抵御入侵、保卫和平还是抢险救灾,都是强大的力量;在灾难面前,中国军队无愧于国之栋梁、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何亮亮作者为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记者贾永、曹智、黎云 解放军报记者徐生)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顷刻间夺去数以万计的生命,数十万人受伤,数万人失踪,无数的房屋倒塌……
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果断指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迅速挺进地震灾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