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记忆,虽然模糊却融于血脉;有些文化,虽然萧瑟却从来不曾远离。这个端午节,带着汶川大地震的悲伤,迈向新生活的希望,我们始终拥有着坚强的力量……
端午节的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直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主要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做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四川达州“感恩粽王”送救灾官兵
本报讯6月5日,四川省最大的“感恩粽王”由达州一名店送至市消防支队通川区中队,表达对人民子弟兵奔赴灾区一线抗震救灾的感激之情。
“5·12”汶川大地震以来,该市数千人民子弟兵在第一时间紧急奔赴灾区一线抗震救灾,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灾区和达州许许多多的市民,为让救灾勇士们在端午前夕品尝到最香甜最可口最卫生的特大粽子,“感恩粽王”由此而生。
“感恩粽王”高达1米,直径60厘米,重达百余斤。当属全省最大。“粽王”共分为5层,前四层都以白糯米为底,第五层主要是黑糯米并配有具“知味苑”特色的腊味,口味酱香。(李骑龙)
端午节的佩饰
端午节的佩饰多有趋害辟邪之寓意,流传甚广的是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中提及一种“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手工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免等。北京民俗活动激扬民族精神
本报讯青龙湖赛龙舟、陶然亭品诗会、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居民包粽子比赛和京郊富有满族风情的端午节文化活动等,北京市在今年端午节期间开展40余项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其中包括传统民俗文艺展演、文体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民俗知识讲座、展览活动以及文化旅游活动,为广大群众打造了一个了解、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此外,位于东岳庙的北京民俗博物馆将举办端午民俗游园会活动,学包粽子;品尝艾酒;画王老虎;挂五彩粽;戴长命缕;佩香包;剪葫芦花……游园会期间,游人可以直接参与这些典型的端午节俗活动。(张旭李洋刘冕)端午节的活动
①竞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尽管我国南方不同地区的龙舟有所区别,但在龙船竞渡前都会有祭祀仪式。譬如请龙、祭神,一般都会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水果、粽子等。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②射箭。《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③打马球,也是端午的活动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广州七百艘龙舟竞渡
本报讯来自广州市警方消息,今年端午节期间广州将有700多艘龙舟、1900多艘次,分别在110多个活动点举行传统的龙舟竞渡活动,预计参观的民众将达50多万人。
据悉,广州市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龙舟竞渡活动已于近日开锣,将历时20天。广州警方表示,将紧密配合有关部门,尽全力做好活动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龙舟竞渡活动热烈、有序进行。
根据历来的传统习俗,广州市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龙舟竞渡活动已于6月3日在天河区棠下、车陂景点同时开锣。活动当天,共有44艘龙舟在两个景点展开龙舟竞渡,现场观龙民众近5万多人。(唐贵江余华龚宣)端午节的卫生习俗
①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祛邪气。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抹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酒也颇有益。重庆端午近草药香
本报讯佩香袋、买“沐浴方”饮片、挂艾草……端午临近,重庆市的中药材店里,苍术、白芷、艾叶等以纯药材为主要原料的“烟熏剂”逐渐受到市民的青睐。
记者采访时,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大爷在药店买“烟熏剂”,他告诉记者,每年端午前他都会到药店买上几袋,每袋能熏面积大约15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这种“薰香”对人体无害,还可以让蚊蝇退避三舍。与此同时,“沐浴方”饮片也悄悄在药店热卖,特别是一些上班族和崇尚养生的老年人,挑选的多为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夏枯草、决明子、芦根、菊花、金银花等。
端午节的诗歌乙卯重五诗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长沙中华经典诵读响彻湘江
本报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庄重、浑厚的诵读声响彻长沙五洲大剧院。日前,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端午篇》在长沙隆重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1000多名观众,带着浓厚的兴趣,观看了整场晚会。
诵读活动持续了2个多小时,内容分为《处处端阳》、《万古屈原》、《上下求索》、《众手补天》四个章节,共20余首。主要为端午民俗诗歌、屈原诗辞和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活动采取独诵、双人诵、集体诵等多种方式,展现端午民风民俗,营造节日文化氛围。(周立耘)